前段讀了《敏捷估計與規劃》,這本書很適合開發經理看,我只是很快的瀏覽了一下,摘錄一些體會。
ø敏捷的里程碑是功能驅動的,先完成可交付的最「重要」功能,重要取決於功能商業價值、生命週期、實現難度等綜合的結果。而傳統的瀑布模型的里程碑是任務階段驅動的,到了專案
50%的時間,可能進入「編碼」,但對客戶來說,等於
0%。而且這樣的模式會陷入「實現難度決定開發順序」的不合理模式,因為這裡有個不合理的假設前提:所有功能都能夠完成、必須完成,中間過程對客戶是透明的。
ø專案估計的不確定性是會累積的,
80%×
80%×……,所以開始訂的專案計畫,在乙個月後已經面目全非,強行的遵守是沒有意義的,而應該不斷的修正計畫,當然,更好的做法是一開始的計畫中間留有一些柔性的內容。
ø隨著時間變化,必然有新的資訊出現,特別是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業界,死守著開始的專案計畫不調整是沒有邏輯的做法,敏捷的迭代剛好權衡了變化的成本和不變的成本,就是:不變本次迭代,更新下次迭代,這是乙個將專案計畫細化粒度的做法。
ø需求唯一不變的特徵就是「不斷變化」(
plus
不斷細化),敏捷的思想就是歡迎變化,擁抱變化。瀑布模型一次性完成的需求分析,會存在「過度需求」的問題,降低整體效率。
專案管理理論的發展,從開始混亂,每個專案自有一套,每個pm自有一套;到後來人們非常想訂出乙個統一的簡單的流程,減少人為影響(瀑布模型等出現),;再後來進入靈活的敏捷,看似又變得混亂,實則有序。又是宛如那個哲學的三段論:見山是山à見山不是山à見山還是山;也如管理的三個境界:人治à法治à無為而治。
產品設計體會(五一) 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前段讀了 敏捷估計與規劃 這本書很適合開發經理看,我只是很快的瀏覽了一下,摘錄一些體會。敏捷的里程碑是功能驅動的,先完成可交付的最 重要 功能,重要取決於功能商業價值 生命週期 實現難度等綜合的結果。而傳統的瀑布模型的里程碑是任務階段驅動的,到了專案 50 的時間,可能進入 編碼 但對客戶來說,等於...
產品設計體會(二九) 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其實這篇是 使用者體驗的要素 的讀後感,其實讀了已經快2個月了,剛讀完寫讀後感會比較全面,而事隔一段時間再寫就能看出哪些是真正沉澱下來的要點了,也算是給自己找個偷懶的理由吧。大產品設計決定使用者體驗,而小產品設計又分為五層,帖一張業內著名了好幾年的圖。戰略層 明確商業目標和使用者目標,重點是解決兩者...
產品設計體會(6018)用自己的產品
產品要用才能感覺出好壞,特別是自己做的產品,不用的時候總覺得那麼完美,呵呵。2007做了 版,賣360塊一年,給自己免費開通,用它管理自己的 小店,賣了乙個多月的巧克力 2008做了企業郵局,賣1000塊一年,給自己免費開通,不過email位址沒放出去,也就沒啥實際用處 2008年做了e網打進 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