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下一步集中爆發一定會是物聯網。人工智慧應該是產生於物聯網之後。人類一直幹乙個事,就是在外部世界中複製自己的認知形態。物聯網已經不再時新的概念了。但我依然認為,只有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才能表達未來資訊社會的形態。我們正是在採用類似人體的方式,在物理世界中重構人體。物聯網的模型本質也就是人體的資訊模型。
資訊科學對人類的滲透過程,是作為工具一步步走向更貼合人性需求發展的。人的本性需求從不曾變化,而產品是,技術積累和人的需求在當前形成的均。技術積累的程度直接反應在最終的**上。
商用計算機、pc、手機是幾個劃時代的資訊應用產品。ibm時代的商用計算機,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在使用,還不曾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在intel和微軟時代的pc則滲透到了人們的家庭;手機更進一步的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的隨身用品。很明顯的,資訊科技在一步一步的滲透到人們的自然生活當中。
而同時,作為消費級的產品,pc和手機目前都同時是互動中心和資訊中心。但這並不代表人性本身的使用習慣。pc、手機完全是作為一種人類之前未有的產品,在人的資訊溝通與共享的驅使下,尋找到的乙個與技術的均衡。
那麼,資訊社會的下一步應該是什麼呢?是機械人麼?是google glass? 還是iwatch類似的穿戴裝置?
首先來講,機械人依賴於兩塊技術的積累,乙個是基礎製造,乙個是人工智慧。而我覺得人工智慧的突破取決於大資料,而大資料的**首先應該是硬體裝置資訊的聯網採集。
google glass 和iwatch 對於人原有習慣侵入感太強。我依然覺得這是在延續pc和手機的思路,依然在尋找更貼合人體的資訊中心和互動中心。
在接下來的時代,難道還應該會存在乙個統一形態的互動中心和資訊中心麼?
就我的理解而言,資訊科技直接融入到人們的自然生活當中,才是應該有的形態。因此我想像的接下來的資訊產品,會發生如下事情:
· 資訊中心和互動中心的完全分離;
手機應用已經在發生過程中,只是還不夠徹底;雲計算在逐步支撐這一變化的加速。
· 互動方式的多樣化、互動融入生活場景,使用更天然。
pc因為lcd、鍵盤和滑鼠形成的互動而成立;智慧型手機因為tft、電容屏形成的互動而成立。
很明確的是,在這個互動演變的過程中,人與資訊世界互動方式在往更自然化的方向演變。
那麼,下乙個時代的互動會怎麼變?我認為接下來的互動會直接融入到生活的場景中,並且不顯性的存在。比如在家,會有乙個互動口,在辦公室會有乙個,在商場會有乙個。至於互動的方式,並不會侷限於現在統一的觸屏。按鍵、手柄、觸屏、感測等等會形成輸入,tft、投影、led、全息會形成呈現。具體的方式會完全的融入場景之中。
如果說未來的應用會是這樣的,那麼支撐的技術會是什麼呢?目前而言,物的資訊、人的資訊連線打通才是關鍵核心。
因此,我覺得資訊時代的下一步集中爆發一定會是物聯網。
人工智慧應該是產生於物聯網之後。人類一直幹乙個事,就是在外部世界中複製自己的認知形態。物聯網是在形成類似人的框架:觸覺與感應器官(應用終端)、神經系統(傳輸)、大腦(雲)。在這之後,隨著框架在應用中的演進,逐步形成複雜的大腦(人工智慧)。
當然,物聯網已經不再時新的概念了。但我依然認為,只有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才能表達未來資訊社會的形態。網際網路+,智慧型硬體,智慧型裝置等等並不足以表達資訊社會將會發生的變化。
我們正是在採用類似人體的方式,在物理世界中重構人體。物聯網的模型本質也就是人體的資訊模型。
物聯網時代,為什麼說移動 雲是趨勢?
本文講的是物聯網時代,為什麼說移動 雲是趨勢?it168 雲計算 在當今的數碼形式進化趨勢中,從客戶伺服器到雲端的轉換驅動著很多現代化程序。它們都具有現代企業移動應用程式的靈活性 執行與可擴充套件性。不在此方面投資的企業將落後於它們的競爭者,阻礙了它們事業的長期發展。移動端被正確使用時,可以提高員工...
為什麼說感測器是物聯網的心臟
作為一種物理裝置,感測器通常由敏感元器件組成,主要將檢測到的資訊按一定規律轉換為電訊號輸出,以滿足資訊的傳輸 儲存 顯示 記錄以及控制等要求。換句話說,感測器使物體有了人體才具有的觸覺 嗅覺以及味覺等感官。感測器最早出現於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於提高生產效率。但隨著積體電路以及科技資訊的不斷發展,感...
為什麼基於x86的硬體是物聯網邊緣計算的關鍵要素?
雖然物聯網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基於arm處理器的裝置似乎已成為中心舞台,主要是因為它們面向移動裝置 由於其低功耗和低成本 適用於物聯網裝置為一些基本應用而構建,這使得它們更為普及。他們將資料直接傳送到雲端,例如溫度或濕度感測器,能源監控等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其他型別的物聯網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