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維護
軟體修改報告:
1 滿足維護需求表中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工作量
2 維護要求的性質
3 這項要求的優先次序
4 與修改有關的事後資料
軟體維護工作:
1 修改軟體設計
2 複查
3 必要的**修改
4 單元測試
5 整合測試
6 驗收測試
7 複審
複查提出問題:
在當前處境下設計、編碼、測試的哪些方面能用不同方法進行?
哪些資源維護資源應該有而事實上沒有的?
對於這項維護工作什麼是主要的障礙?
要求的維護型別中有預防性維護(把今天的方法學應用到昨天的系統上,以支援明天的需求)嗎?
決定軟體可維護性的因素
1 可理解性,理解軟體的結構、功能、介面、內部處理過程。
2 可測試性,設計成容易測試,容易診斷
3 可修改性,耦合、內聚、資訊隱藏、區域性化、控制域、作用域的關係;
4 可移植性,程式從一種計算環境轉移到另一種設計環境的難易程度;
5 可重用性,同乙個事物不做修改可以在不同環境多次重用。
文件軟體系統的文件可以分為使用者文件和系統文件兩類。
系統文件描述系統設計、實現、測試
要求:1 必須描述如何使用這個系統
2 必須描述怎麼樣安裝和管理這個系統
3 必須描述系統需求和設計
4 必須描述系統的實現和測試,以便使系統成為可維護的
**複審,強調編碼風格、內部說明文件
對待老程式做法:
1 反覆多長地做修改程式的嘗試,與不可見的設計及源**「頑強戰鬥」
2 通過仔細分析程式盡可能多地掌握程式的內部工作細節,以便有效地修改它
3 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用軟體工程方法重新設計、重新編碼、測試
4 用軟體工程方法學為指導,對程式全部重新設計、重新編碼、測試,可以使用case工具
軟體再工程過程
正向工程-->庫存目錄分析-->文件重構-->逆向工程-->**重構-->資料重構
問答軟體維護
1 校正性維護。在軟體交付使用後,一些隱含的錯誤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環境下會暴露出來。為了識別和糾正錯誤,修改軟體效能上的缺陷,應進行確定和修改錯誤的過程,這個過程就稱為校正性維護。
2 適應性維護。為了使應用軟體適應計算機硬體、軟體環境及資料環境的不斷發生變化而修改軟體過程
3 完善性維護。為增加軟體功能、增強軟體效能、提高軟體執行效率而進行的維護活動
4 預防性維護。為了提高軟體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而對軟體進行的修改
特點:1 非結構化和機構化維護。軟體的開發過程對維護有很大的影響。若不採用軟體工程方法開發軟體,則軟體只有程式而無文件
維護工作非常困難。若採用軟體工程的方法開發軟體,則各階段都有相應的文件。
2 維護的困難性。軟體維護性困難性是由於軟體需求分析和開發方法的缺陷
3 軟體維護費用。
軟體維護的流程是什麼
軟體維護的流程如下:知道維護申請報告、審查申請報告並批准、執行維護並做詳細記錄
軟體維護的***有哪些
1 編碼*** 在程式語言修改源**時可能引入的錯誤
2 資料*** 在修改資料結構時,可能造成軟體設計和資料結構不匹配
3 文件*** 如果修改沒有反應到文件中
什麼是軟體可維護性?可維護性度量的特性是什麼
1 軟體能夠被理解、校正、適應、及增強功能的容易程度
可理解性、可測試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效率
提高可維護性的方法?
1 建立明確的軟體質量目標
2 使用先進的軟體開發技術和工具
3 建立明確的質量保證
4 選擇可維護性的程式語言
5 改進程式的文件
《軟體工程》第八章總結
有功能模型 分析物件模型 動態模型等分析模型。設計也是一種建模活動,在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完成在實現環境的類建模 狀態圖建模 協作建模 元件建模 部署建模 持久建模和使用者介面原型,實現從需求分析到軟體實現之間的跨越。設計原則有模組化 耦合度和內聚性 復用性。軟體體系結構一般涉及軟體系統的總體組織 全域...
軟體工程概論通讀第八章
第八章 面對物件設計 面對物件設計是乙個建模活動,在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完成在實現環境的類建模 狀態圖建模 協作建模 元件建模 部署建模 持久建模和使用者介面原型,實現從需求分析到軟體實現之間的跨越。設計活動劃分成系統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主要階段。系統設計階段包括定義體系結構策略 識別設計元素 定義資料儲...
第八章 維護與再生工程
第八章 維護與再生工程 程式設計大師曾說 哪怕程式只有三行長,總有一天你也不得不對它維護。很多軟體產品不是一次性的買賣。比如在電信 金融等領域,有些軟體系統要用十幾 年,對軟體進行維護是必不可少的。8.1節將介紹 軟體維護的常識 對維護活動進行分類,並解釋為什麼維護比較困難。軟體公司的經理們沒有哪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