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一次1小時的全員例會上,兩位同事分別朗讀了餘晟 的這篇部落格:累與不累之間 。
餘晟和未鵬 ,都是年紀輕輕(82/83出生的)就能把好些事情想明白且有行動的人。已經比很多人從容,但還是不停地反思,不停地給自己更高的要求。比起來,好些人也就是說說而已。
剛剛初譯完《技術領導之路》,餘晟就給了自己新的目標,這裡是他2023年計畫要做的事情,這裡面會有博文的積極配合,我非常開心看到這個計畫,因為餘晟的智慧型將能幫助更多的人節約時間。
這篇「累與不累之間 」道出了很普遍的規律,這篇文章,我推薦給《青年文摘》了,希望能中選。推薦了n多次了,都沒中選;就和我做媒n次不成一樣,我依然不放棄推薦,依然不放棄做媒。我的人生字典裡不存在「屢戰屢敗」,而只有「屢敗屢戰」,咱是勵志派的,對吧。
和 孩子的外婆(我媽)聊,說,每天我只有兩個半小時給孩子,抓的就是孩子的基本素質。首先,早飯要給予足夠的蛋白質,晚飯要給予足夠的粗纖維。前者保護大腦 和身體發育,後者讓她不會便秘,消化通暢,而且飲食多樣化,營養結構合理。其次抓她的藝術教育——鋼琴,以及體育教育——跳繩。練習鋼琴和跳繩,都會經歷 「累和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和孩子一起經歷,我親眼看著孩子能在我的督促下變得頑強,不怕辛苦,而且不草率開始,也不草率結尾,開始的時候,這樣去訓 練她,起初要付出很多辛苦,但訓練成習慣後,孩子發現自己的成長是可以看得到的——比較難的曲子能漸漸彈會,且能彈的好聽,跳繩能不斷把花樣玩熟悉,且能 越跳越輕鬆。這兩者有效地訓練了她克服困難的勇氣,也幫她積累了克服困難的經驗,讓她在一次次小的挫折中學會戰勝自己。她現在很信服我這個「教練」,發現 跟著我能「長本事」,我也挺自豪的。最後是晚上給她講故事,是一定要精心挑選非常好的故事來給她講的,絕不湊合。剛剛給她講完了一本《夏洛的網》,裡面一 個小豬和乙隻蜘蛛之間神奇而真誠的友誼,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務必從小塑造她美好的心靈。講完後,我們還在一起經常討論這本書。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從小讀 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中,爸爸媽媽和女兒兒子一起討論所讀的書的情景。以前覺得給她講故事很辛苦,現在發現也是個享受,因為會看到孩子的心靈隨著故事在 成長,而不是簡單地哄她睡覺。最近在給她講《靈犬萊西》以及《湯姆索亞歷險記》,都是我打小兒就喜歡的故事。跟著孩子再度重溫這些名著,再累,也變得不累 了。
這個冬天,我們家的三個人都不會長胖,因為我們都是「每天都運動」小組的行動者。我們在「累與不累」之間選擇先「累」,然後「不累」。每天綿長踏實的睡眠,每天早上大家很不錯的胃口,都說明這種堅持得長期進行下去。
附:餘晟好文——累與不累之間
「想太多,太累!」、「做太多,太累」、「學太多、太累」……
諸如此類的抱怨,每個人恐怕都聽到過,接下來的結論就是:順其自然。然而許多時候,順其自然未必能「順」,反而越過越不知所措,越來越失落。
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不過,在認真比較了「不怕累」和「怕累」的人之後,看法卻改變了。
做事總是要消耗精力的,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累」的感覺,所以做同樣的事情,有人會覺得累,有人不會覺得累——這是客觀規律;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乙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即使同乙個人,做同樣的事情,所消耗的精力也是會發生變化的。
我 剛學會開車的時候,每次上路都異常緊張,雙手大汗淋漓,沒時間看指示牌,腳一會兒就僵硬,更不用提跟人說話了,開上半小時,都會覺得異常疲憊。這表現,雖 然說起來有些沒面子,卻也不罕見,開過車的朋友都知道,開車就是熟練工,越開就越熟練,越開就越自如。幾個月後,我終於稍微放鬆些了,手上不再出汗,可以 留意四面八方的情況,能一邊開車一邊說話(當然這是不提倡的),開上一兩個小時,也不覺得累了。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它說明,即使同乙個人,做同一件事情,勞累程度會變化的,而且,練習無疑有助於降低勞累程度。
在strangers to ourselves
中,timothy d. wilson就說明了這個道理:重複(練習),會將一些事務交由無意識(unconscious)處理,能大大解放「有意識」的自我,也就會削減我們對「勞累」的體會。
這個道理,體現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我 曾覺得自己看書看得太膚淺,許多時候只看到了文字的部分,卻忽略了文字背後的東西——材料如何組織,以什麼結構展開,這些都沒注意過,輪到自己動筆的時 候,就無法駕馭一些複雜的話題;也曾覺得自己不會說話,很羨慕一些說話得體、入耳的朋友。然而,內心又不願意承認,難道自己一輩子都無法駕馭複雜的話題? 一輩子都無法把道理講得生動有趣?於是,也要開始留意文字背後的東西,也要開始琢磨他人說的話。
剛開始的時候,這的確是很「累」的:看過書,還要仔細去想,回頭去翻、總結;跟人說過話,還要反覆回味、反思。這樣的事情,想想都不只是累,更是枯燥乏味了。
然而持續鍛鍊下去,某一天我猛然發現,書看過一遍,不再需要「刻意」去思索,就能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跟人說過話,不久就能「自然「領悟到,為什麼人家說話那麼動聽,講得道理那麼入耳了。
其它許多事情也經歷過這樣從「累」到「不累」的過程,因為勞累程度下降,同樣事情花的時間減少,能做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某天我聽到有人說自己「精力不錯」才猛然大悟,所謂「精力不錯」,原來是可以這樣來的呀。原來,「 累」與「不累」的界限是會變化的,通過有意識地鍛鍊,我們可以把許多事情從「累」的範疇,轉移到「不累」的範疇,省下大量的時間,幹別的當然好,但哪怕只 用來休息,也是好的嘛。原來,要想「不累」,卻不能直接逃避「不累」,而應該反過來,把更多的「累」變成「不累」,才能達到最終的「不累」。
老莊的「自然」,往往被人理解為「放任」,不過依我愚見,要真正達到老莊的「自然」境界,恐怕也得經歷從「累」到「不累」的過程。
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書摘
說實話,這本書裡有些觀點我是不認同的,但是還有些是可以參考。看一本書收穫的東西和你現在的處境有很大的關係,當前的情形可以決定了你的側重點。所以我只做了我感興趣的做了筆記.其實看一本書,哪怕花了很長時間看完,只要收穫一條有價值的資訊,那麼就對得起你花去的時間了。收穫 放手 發揮 收穫 讓自己一無所有成...
《認知突圍 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感想
一切的認知都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有時候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嗎?我們有太多錯誤的僵化思維,因為我們接觸太多的有毒思想,在錯誤的認知體系引導下,又加入太多錯誤的東西,使我們連微小的進步都變得極其困難。只有認識自己,先打自己臉,才能繼續深入思考。來,狠狠抽自己耳光 重新認識自己 看清自己大概是...
也談CMMI 5000推進中的明白人
前幾天讀了王小雙老師的一篇文章 論乙個明白人在gjb5000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性 搔到了癢處,說到了點上,引發了共鳴。所以忍不住這兩天忙裡偷閒擠出點時間,助攻一把。國內許多組織的cmmi和5000推動匯入任務會落在某個人頭上,給其封個epg組長之類的頭銜並背上考核指標。顯然,這個角色的選擇至關重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