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 名存實亡

2021-04-08 22:57:58 字數 3542 閱讀 8124

名茶(含特種茶)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千百年來,它為我國茶業的振興與發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與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祖國茶業的驕傲,也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近年來,國際茶葉市場「風雲突變」———中國紅茶受到嚴重擠壓,出口明顯減少,而名特種茶則在國內市場開闢出了一番新天地。隨著全國各地不同形式的「名牌戰略」的實施,名茶「家庭」迅速壯大,其品牌之多、類別之全,可謂前所未有。傳統名茶「發揚光大」,紛紛「登場」,其中也不乏失而「復出」者;粗略地估計,迄今為止全國各類名茶不下1000個。廣東省屬名茶大戶,僅已通過正式審定的省級名茶就有120餘個,有的地(市)、甚至縣還審定了一些地方名茶。

近10年來各地名特茶的成功開發,很大程度上使一度「受壓」而萎縮的中國茶又出現了新的轉機。因為名茶名價,無論給生產者還是經營者都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也大大地拓展了茶葉消費市場。從發展態勢看,目前我國名特茶的開發正是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然而,我國名特茶、特別是那些高檔、超高檔的手工名特茶的發展前景會怎樣呢?結合國外及港、澳地區的市場狀況,並聯絡其生產實際及其發展態勢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分析不難發現:名茶面臨「名存實亡」的危機。

名茶消費格局必將打破。從消費現狀分析,上述名茶名價基本上是依賴於**消費這種特殊的市場運營方式上,而消費市場又主要建立在這種特殊的消費體系上。很大程度說來,其消費群體只是極少數人、而且只是那些不直接面對市場、感受**的消費者。一旦推動了「**消費」這個主體,如此昂貴的名特茶還能有市場嗎?!沒有市場,其產業還能發展嗎?

國外市場非常狹窄。近年來,通過先後考察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及香港、澳門地區的茶葉市場,有專家對名茶在海外的狀況大失所望,據說,除在香港、澳門一些商場偶爾可見幾個名特茶外,其他地方則難尋蹤影。像日本這樣傳統的綠茶大國也毫不例外。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之類的名茶大家則只有少數學者略知,且愛者甚微;烏龍茶也只是其瓶裝、罐裝飲料比較行銷,而原茶也鮮為人見。可見,我國名特茶要走出「國門」,搶占洋人一席之地確實不容易。

不便機械化生產。名茶,尤其是單芽型高檔或超高檔名特茶,其主要工藝技術一般得依賴於手工操作來完成,且其採製及商品化處理的工藝技術特別嚴格,其操作難度和勞動強度都十分大。從發展趨勢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其出路也可想而知。但要用機械完全代替手工操作又談何容易?!其次,那些高檔、超高檔的名特茶所要求的原料過於細嫩,加之其時效性要求特別嚴,因此難以形成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日本之所以早已完成放棄手工「名茶」的生產(2023年開始不接受手摘機制茶的小樣參評),大概這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從營養和衛生角度上說,有人也不太主張那種「殘殺、折磨幼靈」式的手工名特茶的持續發展。但將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藝術遺產進行保留,則另當別論。

由此,不少有識之士斷言:我國高檔名特茶的發展道路會日益艱難,且其前景亦不容樂觀,也許日本手工「名茶」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國高檔名特茶的明天!

任何一種產品要真正以商品的「身份」進入市場、並進行一段時間的流通,必須要有相應的包裝,且某種程度說來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說它「必不可少」,因為它本身就是乙個基本的商品化處理過程。俗話說:「神要金裝,人要衣裝」。言簡意賅,非常直觀地表明了其重要性。在現代商品經濟活動中,它更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僅直觀地展示了產品的商品形象,而且還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約定了其技術標準和商品價值,以及從技術角度上規範了其應用的時空概念和操作規程。應該說,這是一般商品包裝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最起碼的技術標準。也就是說,包裝不僅僅只是一種用來裝飾、美化其自身「形體」的「外衣」。

茶葉,作為一種食品或稱飲品,不管採用什麼形式飲用都必須直接進入人體,並被其吸收、利用。加之,它是以幹物質形式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其極具吸潮性而又極易引發質變,且一旦質變就完全喪失飲用價值這一特性,本身就決定了對其包裝要求的嚴格性。另一方面,像茶葉這樣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產品,其包裝還應充分展示其民族文化藝術之底蘊,或者說宣傳祖國茶葉文化與藝術。也就是說,茶葉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不僅要求「實用」———具有良好的保質效能,以充分保證其利用價值,而且還要求其「華美」———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給人以高雅之藝術享受。然而,在過去的很長乙個時期時裡,我國的茶葉與其它農產品一樣,農村集鎮基本上是提籃小賣,稱斤論兩,叫買叫賣;城市商場基本上是散裝入櫃,「赤裸」面市,紙包袋裝,就是那些名茶精品也是同等「待遇」。顯然,這種沒有通過商品化處理的銷售方式,根本不符合茶葉這個特殊商品的要求。當然,限於當時的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消費水平,很大程度上人民主要以「溫飽」為滿足,而對茶葉這樣一種非日常生活必需品自然就沒有嚴格的營養、衛生要求,更談不上什麼保健意識,也難有商品化處理、商品形象和商品價值等之類的現代概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人們的商品觀念和消費意識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尤其是生產者和經營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他們愈來愈充分地領略到了包裝這一商品化處理方式的神奇功效。茶葉更是如此。所以,近年來各地的茶葉、特別是較高檔次的名特茶,其包裝不斷推出出新,規格也越來越高,幾乎成了「包裝大戰」。這給茶葉這一古老的傳統產品以全新的面貌,把茶葉市場也裝扮得多姿多彩。

從發展上看,茶葉包裝的變革是乙個重大的歷史演變,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好事。但又必須承認,在這一歷史演變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在高檔茶的包裝方面,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外強中乾」,即外包裝過於豪華,內包裝則簡單低檔。目前一些正規品牌的高檔名特茶,其外包裝一般都搞得十分華麗精美,而且其用材也非常高檔;且有不少品牌正在積極效法模仿世界名酒進行設計製造,其容器取材除一般金屬罐外,有的採用高檔編織品,有的採用高檔玻璃,有的採用高檔瓷器,有的採用高檔不鏽鋼製品……等等,而且一般都造型高雅別緻,製作精良,可謂一件件藝術珍品。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疑惑———若能品嚐到這類高檔名特茶,的確是一種時尚,一種文化藝術之享受。然而,如此精美豪華的高檔包裝其造價也不菲(有的僅100g茶,卻按4小筒分裝、一大盒套裝,其包裝成本一般20~30元,有的50~60元,甚至還要高),而其費用自然也得計入其產品成本,最終還得由消費者承受。從市場運營角度上看,包裝的成本價過高,人為地抬高了其商品的市場消費**,相對而言無疑又降低其商品價值,即**與價值嚴重背離。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地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因為,大多消費者是購茶直接飲用,而非作禮品用來欣賞、珍藏的。更為嚴重的是,正如前文所述:一旦堵死「**消費」這個特殊的渠道,高檔名(特)茶類的市場空間勢必變得十分狹窄;自然這種**的豪華精美包裝也就會失去其依附存在的實際意義。

一方面,目前我國茶葉市場上的部分高檔名品只是注重外表豪華精美,而忽視內包裝的保質效能,有的甚至根本不符合技術質量要求。如有的直接裝容器(特別是紙筒),有的只用普通塑膠袋簡單封口,等等。這與日本的情形正好相反。目前,在日本茶葉市場上,基本沒有我國那種包裝豪華精美、售價貴得令人生畏的名茶精品(2023年獲得農林大臣獎的10kg樣品其拍賣價為26萬日元/kg,創歷史最高記錄,但也不過是乙個普通公司職員的月薪)。反之,他們則特別注重其包裝的內在質量,尤其重視其內包裝的質量。所以,從包裝材料到包裝方法都十分地講究,實實在在地講究其保質效能。普通塑膠袋早已退出其包裝行業,而普通採用錫箔膜袋作內包裝,就是裝毛茶用的大袋也是如此,並都是採用真空包裝。而外包裝則很一般化,多數為彩印塑膠袋,高檔點的用金屬罐,其中也有不少貌似金屬罐、一次性消費的紙罐。也就是說,日本人重視其內包裝優於外包裝。對於這一點,希望業界有識之士引以為鑑。

值得順便一提的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茶葉(其中也包括一些檔次較高的名特茶)「赤裸」面市,散裝零售,這無論從什麼角度上說都是不可取的,也應引起茶業界注意。

目前我國名特茶的包裝確實有點「衣」不「得體」;「外強中乾」反映了包裝設計、製作上華而不實,「中乾」有損茶葉品質,不符合技術要求;「赤裸」面市,有傷名特精品之風雅,更有損其內在品質,完全違反了技術規程。

電視 名存實亡,NTSC 色域

你可能常在評測中見到這樣一幅圖。一橫一豎,乙個馬蹄形,中間乙個三角形。這什麼玩意兒?旁人告訴你,這圖用來表示 色彩的範圍 馬蹄形是 人眼 可識別的色彩範圍,三角形是 裝置 可表現或處理的色彩範圍,或者人為制定的 色域標準 沒錯,色域 color gamut 就是色彩的範圍。怎麼描述一種顏色?赤橙黃綠...

名茶事典 北港毛尖

岳陽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 茶述 中列出了 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 唐國史補 有 岳州有邕湖之含膏 的記載 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 時,曾帶去邕湖茶。北宋範致明 岳陽風土記 載 邕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岳州邕湖之 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於篇...

名茶事典 湖紅工夫

湖紅工夫茶主產湖南省安化 桃源 漣源 邵陽 平江 瀏陽 長沙等縣市,湘西石門 慈利 桑植 大庸等縣市所產的工夫茶謂之 湘紅 歸入 宜紅工夫 範疇。湖紅 工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工夫紅茶之一,對我國工夫茶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省也是茶葉的發祥地之一,漢志有 茶陵以山谷產茶而名之 的記載,茶陵也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