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有萬人規模軟體企業
摘要:面對著實力懸殊的印度軟體企業的全面登陸,中國軟體業界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深刻反思和積極的行動
表面看來,在中國誕生乙個萬人的軟體企業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但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習慣了拿中國軟體的發展和鄰國印度相比較。
而實際情況卻是,由於中國和印度缺少必要的交流,使得通過這種比較而得出的結論與真實情況也相去甚遠。在印度人看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上海再過幾年就趕上孟買了。而去過孟買和上海的人不難發現,這其中存在著多麼大的誤差。不幸的是,這種誤差也存在於中國對印度的軟體認識上。
北航軟體學院孫偉院長對這種觀點深信不疑,這種態度**於他剛剛結束的印度之行。在印度infosys科技公司內,孫偉院長驚悉infosys這家擁有2.7萬名員工的大型企業,上個財年的利潤增長率竟然高達48/%,而接下來在印度第三大軟體公司——wipro內,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更為可怕的是,infosys和wipro並沒有止步不前,接下來,它們要招聘5000名軟體工程師,來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乙個問題:中國何時能夠誕生乙個萬人的軟體企業?中國和印度在軟體業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真正的印度軟體企業
在孫偉院長看來,缺乏對印度軟體企業的全面認識,才是我國軟體產業發展中最讓人擔憂的事情。這個問題表現在方方面面。
在國人的印象裡,印度軟體企業都是一些外包型企業。發達國家下達需求以後,印度軟體企業要麼派人員過去,要麼開始 「來料加工」,而事實上,這完全錯了。孫偉院長介紹說:「以infosys公司為例,infosys公司已不再是一家外包公司了。它有自己的智財權,有自己的全套解決方案,在美國它已和ibm進行面對面地競標了。甚至可以說,它就是另一家正在崛起中的ibm。」
孫偉院長進一步認為:「正是因為這些錯覺,使得中印軟體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於印度實行的是全民學軟體的策略,已經形成了印度理工學院居於最頂端、各大學居中間、niit居於低層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所以infosys公司擴招5000名軟體工程師,不是什麼難事。而現在北京所有的軟體學院在校生也沒達到5000人,國內的軟體企業要擴招,軟體人才從**來呢?於是,托普軟體擴招5000名軟體工程師從一開始就讓人認識到是一場**。再看國內軟體公司的人才構成,還存在專案經理大量短缺的問題,卻在剛剛招募到一些技術人員之後,就大喊軟體人才過剩。事實上,印度軟體公司已經跨過了這個階段,他們接下乙個銀行專案時,會有乙個原來曾是銀行資訊部門的高層和你來談這個專案,而國內的軟體公司還停留在乙個業務人員帶乙個技術人員談專案的方式上。」
如果我們留意一下2023年以來軟體產業的發展,我們就會發現,從「十八號文」到「四十七號文」,**給予軟體產業的政策支援不可謂不豐厚;從軟體園的建立到**對國產軟體公司的扶植,軟體公司得到的優惠條件也不可謂不實惠,但擁有著巨大國內需求市場的國內軟體企業還是被印度軟體企業越落越遠。孫偉院長表示:「現在談超越印度軟體業,已不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重要的是要馬上認清我們的不足之處,能跟上印度軟體業的發展速度。要明白軟體公司需要的不是豪華的辦公室,而首先是掌握了軟體技能的人才。」
中國軟體到底差在哪兒
面對中印兩國的軟體產業差距越來越大的現實,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中國到底差在哪兒」這個問題。對此,孫偉院長認為國內軟體產業至少在十個方面和印度軟體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首先,是語言問題。孫偉院長介紹說目前許多國內的軟體公司,在拿到訂單後,往往派出的專案經理無法用英語和美國人進行無障礙地交流,導致專案的最終失敗。
其次,是人才結構問題。國內軟體企業普遍缺乏系統分析師和系統架構師這類人才。國內程式設計師中普遍存在著「三十歲危機」這樣的問題,而印度、美國卻有著大量的從事過15年技術工作的人員,因此人才結構問題的根本誘因是文化因素。國內的父母幾乎清一色地希望孩子將來成為白領甚至金領,但沒有大量的軟體藍領做基礎,中國的軟體產業不可能騰飛。
再次,是信譽問題。要在美國接軟體專案,對方的專案負責人更看中你做過哪些專案,專案經理對你的評價如何。美國人真的會按你提供的專案經理的****,通過**或e-mail去了解和你合作過的專案經理對你的評價。美國人的這種做事方法,使得美國已經形成了乙個完善的信譽體制,這也成為了中國軟體企業必須要補上的一課。
接下來,簽證也是乙個問題。美國給予中國的臨時勞動簽證成功率在20%以下,這實際上是乙個無法執行的商業模式。孫偉院長在此前的商業活動中,就遇見過拿到了專案,但國內工作人員因為簽證問題遲遲到不了美國工作現場,從而使得專案泡湯的情況。而同種簽證,印度人的成功率卻比中國高3~4倍。印度拿到了美國全額獎學金的學生更是從來就不曾被拒簽過。因此,矽谷有著更多的印度人,簡單地從概率角度考慮,如果印度的簽證成功率與中國為4:1,那麼印度與中國拿到的專案的數量比達到4:1,也是正常的。這實際上是美國人的意識使然,在美國人心中,中國永遠是競爭對手,而印度卻可以成為合作夥伴。
此外,中國實行的外匯管制政策對國內軟體企業的外包擴充套件也是不利的。在美國,拿到大型專案後要交納高額的押金,而國內軟體企業卻可能因為外匯管制政策拿不出這麼多美元。
接下來的乙個問題聽起來讓人有些吃驚,因為這竟然是人才的成本問題。孫偉院長介紹說:「目前國內普通程式設計師的成本與印度持平,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中還略高一些,但國內高階專案經理的成本卻比印度高了整整一倍。人才成本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問題。」
再下邊的兩個問題仍然和人才有關,其中乙個教育培訓的系統性問題,另乙個則是生源問題。在印度已經形成了乙個金字塔形的培訓體系,在印度,做五年技術藍領的程式設計師心安理得,不會有什麼不安,這在中國卻是絕不可能的。中國目前的文化環境使得軟體產業因為技術藍領的缺失而形不成自己的產業鏈。在生源方面,印度受教育人口與中國基本持平,但印度人認為軟體工程師是最好的職業,從而全民學軟體,印度的軟體教育培訓機構由此可以把一些非軟體專業的人才吸引過來;而中國在這方面,除了軟體培訓機構先天不足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有才能的人不願從事軟體工作。
對印度軟體企業的誤解,也使得印度軟體企業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門檻。以infosys公司為例,當這樣的公司有了自己的智財權和整體解決方案以後,已經把軟體這樣的服務性產業做得和製造業相仿。軟體業的顧客往往愛提出許多個性化的需求,但印度軟體企業所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往往比顧客的需求還要細緻,這就象是製造業中產品的型號比顧客的需求還要多,接下來顧客所要做的,只是從這些方案中選出乙個最為適合他們的。這時,技術門檻轉為化了一種服務的門檻,國內軟體企業要邁過這道門檻,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
最後,非技術營銷人員的充裕和高額的市場費用讓印度軟體企業得以形成了銷售門檻。印度軟體企業中有大量既精通技術,又精通產業的非技術營銷人才,而國內軟體企業還停留在依靠裙帶關係維繫的營銷,不懂技術的營銷人員加上一名技術人員的模式,絕對要劣於既精通技術又精通行業的專業人才。此外,在美國的市場費用很高,但印度公司並不吝惜費用,相反,它們在美國的主要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銷售辦公室,這是國內軟體企業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產生萬人軟體企業的條件
國內要產生萬人軟體企業,有許多前提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能養活萬人企業的市場,而這就要求國內的軟體企業不滿足於國內市場,走出國門,去開創一番新天地。但中印軟體業的對比,讓我們明白了國內軟體企業的壯大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國內最大的軟體不過兩千人,而印度軟體企業中,超過萬人規模的已達十幾家。由此我們不難想見,中印軟體業之間的差距有多麼大,更可怕的是,這種差距正在被越拉越大。
孫偉院長強調:「以微軟公司為例,微軟公司幾萬名程式設計師的電腦甚至有可能是租來的,但因為微軟有一流的人才,微軟還是可以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孫偉院長堅信:「國內產生萬人軟體企業的先決條件,是注重軟年人才的培養。在目前來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軟體學院這種新型教育形式的作用。」但是,當談到軟體學院的發展時,孫偉院長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無奈。他認為:「現在到了必須出台一些決斷性的措施,來給軟體企業及類似於軟體學院這樣的軟體人才源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而且類似的政策必須是配套的。現行的許多問題,正是政策不配套所引起的。」
幾年以前,國內軟體界曾在「起來,抵抗微軟」的呼喚中開始了開源運動的啟蒙,而今天,面對著實力懸殊的印度軟體企業的全面登陸,中國軟體業界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深刻反思和積極的行動。也許,中國真的將因此而形成自己的萬人軟體企業
我們需要萬人軟體企業嗎?
近年來,中國許多人對印度成立的幾萬人的軟體企業羨慕不已,都要摩拳擦掌,立下志願一定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大型軟體企業,中國 似乎也在大力推進。目前大型軟體企業的主要目標是承接外包的軟體開發,我稱之為軟體製造企業,類似目前中國其他的製造企業模式,此類大型軟體製造企業能夠獲得成功,本人對此頗表懷疑,象印度這種...
萬人A 的題目集。。慢慢更新
poj 1503 大數加法 坑啊,資料中有開頭為0的數字。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
深圳萬人購房團欲腰斬房價
深圳市民鄒濤發起的 萬人住房 行動 已有超過1 1萬人報名,為了 剔除 炒房客,名下已經有兩套以上住房的人將不能再 報名 此外,有報道稱鄒濤請到了美國前 柯林頓的談判顧問羅傑 道森參與 砍價,對此,鄒濤卻另有說法。價 腰斬 均價 繼在 2006 年通過網路發起了 萬人不買房運動 後,今年 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