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許多人對印度成立的幾萬人的軟體企業羨慕不已,都要摩拳擦掌,立下志願一定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大型軟體企業,中國**似乎也在大力推進。目前大型軟體企業的主要目標是承接外包的軟體開發,我稱之為軟體製造企業,類似目前中國其他的製造企業模式,此類大型軟體製造企業能夠獲得成功,本人對此頗表懷疑,象印度這種大型軟體企業模式真的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嗎?我們真的需要萬人軟體企業嗎?
基於其他行業製造企業的成功經驗,大型軟體製造企業的成功無非依靠以下兩點理由:
1、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通過搶占發達國家軟體產業的低端市場,可以從與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巨大差價中獲取利潤,當然規模越大利潤越多
2、內部資源共享優勢:大規模地生產可以帶來總體成本的下降,大規模生產企業內部可通過資源共享,知識共享降低軟體開發成本
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這些理由是否成立
1、廉價勞動力優勢
不錯,中國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人力資源,假如能夠讓他們承擔軟體開發中的簡單重複性工作的確有巨大的成本優勢。但是我懷疑未來的軟體開發工作中是否還會有這麼多簡單重複性工作讓這麼多人來做,軟體開發中存在的工作包括:
(1)需求分析,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定義出軟體本身實現功能的規格
(2)軟體設計,設計軟體的整體結構,技術標準,具體的模組介面等
(3)軟體編碼,根據設計要求編寫**
(4)軟體測試,根據需求規格進行測試
(5)軟體維護與技術支援
目前能夠讓廉價勞動力承擔的就是軟體編碼和軟體測試工作,實際上軟體測試工作還需要深入了解需求,與客戶深入溝通等,並不是很適合於外包給另外乙個國家的企業,所以目前大型軟體企業能夠承擔的主要就是軟體編碼工作。
與冰箱、電視、汽車等不同,軟體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可以說它是一種意識形式上存在的產品,它是人腦創造出來的東西,軟體的複製是不需要成本的。從本質上來說,開發軟體的目的就是消除人的簡單重複性工作,而讓計算機去承擔那些簡單重複性工作,軟體開發中應該不存在簡單重複性的工作,如果功能要求完全一致的話,不需要把相同的**編寫兩遍,即使需要寫兩遍,也可以由計算機幫我重新複製一遍。 因此我認為,如果軟體編碼這類簡單重複性工作的話,一定可以讓計算機去自動完成,未來軟體編碼的工作一定會被自動編碼軟體或者可復用的軟體元件所替代。一旦這些工作被計算機承擔,再廉價的勞動力也是比不上計算機的成本低廉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與其去大規模地招募廉價勞動力,不如請幾個精英幫你研究一下自動化軟體程式設計技術。
2、大型企業的內部資源共享優勢
這項優勢在以前和現在也許能夠成立,因為到目前為止軟體開發的知識都是由各個企業自行積累的,在ibm這樣的大企業中開發能夠獲得的知識經驗,可重用的模組肯定比在一家新創立軟體企業中獲得要容易得多。但是隨著全球的網路化,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發展,以及各種標準的出現,知識獲取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了,未來的軟體開發中,將越來越標準化,元件化,大型企業的內部資源共享優勢也越來越小了。我相信未來的軟體產業,象作業系統、資料庫、應用平台等都將成為標準化的產品,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壟斷了,軟體公司的價值在於發揮其創造性提供創新的技術和產品,而就創新來說,小企業比大企業更有優勢。未來的軟體產業將變成社會標準化組織管理下的,大量小型軟體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模式。
從這一點上來說,與其建立乙個大型企業,在其內部推進資源共享,不如早日擁抱現有的各種軟體開發標準,利用開放原始碼的免費資源,推出自己創新的產品。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認為大型軟體製造企業,即使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功,也注定是暫時的,必定是過眼雲煙。我們的國家**應該更加關注獲取中國軟體產業未來的發展優勢,應大力推進軟體標準化,鼓勵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發展,建立有利於小型軟體企業生存的環境。
中國何時有萬人規模軟體企業
中國何時有萬人規模軟體企業 摘要 面對著實力懸殊的印度軟體企業的全面登陸,中國軟體業界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深刻反思和積極的行動 表面看來,在中國誕生乙個萬人的軟體企業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但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習慣了拿中國軟體的發展和鄰國印度相比較。而實際情況卻是,由於中國和印度缺少必要的交流,使得通過...
萬人物流企業如何實現無負擔溝通
提公升萬人企業的溝通效率 快遞企業不斷擴張版圖,因此最常遇到的就是跨區域協調,尤其在網點超一千家 員工超萬人的大型物流快遞龍頭企業中,跨地區溝通更是不可或缺。速爾物流已經在23個大中城市建立了1200多個服務網點 擁有近3萬員工,與大多數大型物流企業相同,速爾也會面對人員多 機構多 跨組織溝通不便 ...
我們需要「第二人生」嗎? Second life
我們需要 第二人生 嗎?週末的時候就想好了,這周爭取找時間寫寫 第二人生 的事。結果還沒來得及寫,今天就看到了一條訊息 央行計畫明年開始監管虛擬貨幣。一會再聯絡著兩件事。先簡單地介紹一下 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 是總部位於舊金山的 linden lab 於2003 年推出的一款以 合作 交融和開放 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