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改越長的Bug跟蹤流程

2022-09-16 09:57:09 字數 1179 閱讀 1001

為了能夠減少二次bug率,一般組織都有一套bug跟蹤流程用來確保bug修改的正確性。

下面是乙個典型的bug跟蹤流程。

登記bug -> 原因分析 -> 修改方案 -> 影響性分析 -> 修改 -> 測試 -> 測試組再測試

這個bug跟蹤流程基本上會有乙個較高的bug率,我的經驗顯示,這個流程的二次bug率在20%左右,即每修改10個bug,其中有2個可能沒修改完全或者是引起新的bug。

於是,乙個改進的bug跟蹤流程出現了。

登記bug -> 原因分析 ->  修改方案 -> 方案確認 -> 影響性分析 -> 修改 -> 修改**確認 -> 測試 -> 測試組再測試

這個新的流程改進時認為,

修改方案沒有經過確認是造成二次bug的重要原因,

並且,修改後的**應該經過**複查。

但是這個修改後的流程應用後的二次bug率仍然在20%左右,甚至有抬高的跡象。

於是,乙個更新的改進流程出現了。

登記bug -> 原因分析 ->  修改方案 -> 方案確認 -> 影響性分析 -> 影響性分析確認 -> 修改 -> 修改**確認 -> 測試用例書寫 > 測試 -> 測試組再測試

因為,過程改進人員認為,影響性分析不足是bug沒有發現的原因之一,並且,測試範圍沒有留下必備的文件以便確認。

但是這個修改後的流程應用以後,二次bug率仍然沒有得到改善。

於是,大家認為,不是流程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的?

從第乙個流程開始,之所以二次bug率很高的原因的確是開發組的測試不充分。

而測試不充分的原因,有時間壓力的成分,但是另外乙個重要的原因是影響性分析不足之外。而影響性分析不足的原因是——這不是人力辦得到的。幾乎高手也不可能分析的很全面。這才是改進了三個流程都沒有達到效果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測試只是執行了部分用例。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測試組全面測試通過以後交給客戶還會被發現bug的重要原因。

既然明白這兩個重要原因,那麼流程的改進方式就不能是延長流程。延長流程不僅沒有改進效果,並且還造成工時浪費,交貨期延長等問題。

所以,最終制定的有效改進方案是,採用自動測試,每個bug修改的時候都要進行全部測試用例回歸。

這樣之後,二次bug率(指交給測試組驗證)降到幾乎為0(因為有些測試只能採用人工確認)。

自動測試的執行時間隨著專案的規模不同而不同,但是整體上來講,bug確認的工時降低了大約80%。

睡的時間越長越困

昨天晚上很睏 看了兩集的 成長的煩惱 這個 真不錯,記得很早就看過了,以前每到暑假都會有電視台重播這部 只要有時間,我一般都會看的,雖然看了很多遍了。幽默 好笑,還有一點教育意義。21 30看完,洗個澡,準備看一會書的,結果剛看一會,眼睛就睜不開了 一直睡到早上7 30,雖然中間也醒過一次,不管感覺...

BUG的等級劃分以及跟蹤管理流程

1 bug型別劃分 功能類 介面ui類 效能類 相容性類 易用性類 其他 2 bug等級劃分 1 致命錯誤 2 嚴重錯誤 3 一般錯誤 4 細微錯誤 5 改進建議 對系統優化以及提高使用者體驗等提出的建設性建議,包括了對需求的改進等 3 bug跟蹤管理流程 發現bug 提交bug 指派bug 開發確...

Bug跟蹤過程的簡單分析

這是乙個典型的bug跟蹤過程,設計者篤信只有完整的檢查才會保證修改乙個bug的時候不會產生另外乙個bug。但是現實好像總是跟他作對,bug返回率一直居高不下。於是設計者修訂了流程,增加了幾個步驟。他希望問題能夠通過複查被發現出來。但是增加了流程以後bug返回率反而提高了。這是人的問題!流程設計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