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漫談 閱讀筆記(一)

2022-09-07 08:21:10 字數 1335 閱讀 6233

我先談一下我對於架構的理解吧(其實也是老師上課的時候提到的),就像最早期社會我們乙個人就可以完全獨立生活完成衣食住行所有事情,隨著需求的增加,比如說人類延續,人們開始群居。接下來人們發現各自有各自的長處,有的人種田厲害,有的人製作工具厲害,有些地方適合產出糧食,這就導致分工,各自做擅長的事情。由於每個人的精力,時間,能力皆有限,當需要完成乙個大的工程的時候,人們必須各取所長合作完成,人們如何組織這項工程,如何安排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在最高效最穩定的情況下交付既定任務,這樣「架構」就應運而生了。總結而言,架構就是:1.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對系統的邊界進行界定。2.並對目標系統按某個原則進行劃分。劃分的原則,要便於不同的角色,對切分出來的部分,並行或序列開展工作,一般並行才能減少時間。3.並對這些切分出來的部分,設立李溝通機制。,使得這些部分之間能夠進行有機的聯絡,合併組裝成為乙個整體,完成目標系統的所有工作。架構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那麼溝通便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句話可能有多重理解,所以我們要對概念有乙個初步的把控,最主要的當然就是識別概念,識別別人提出的問題。

為了可以更好的作出架構,我們要對整個專案需求進行切分,還要把控對於利益的調整。一旦確認問題的主體,我們接下來會發現如下問題,某個或者某些利益相關人負載太重,或者時間上空間上負載太重,或者某個,某些利益相關人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所以我們需要在一定原則上進行切分,第一是自然就無法切分的部分,第二是不違反人性。隨後就是一系列建模和組織架構了。

架構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應用的,但是我們關注的是如何運用架構思維,更好的設計和實現軟體。那麼軟體是什麼呢,軟硬體兩者一結合,就會出現電腦也就是可以程式設計的大腦,在硬體上編寫出的程式,就是軟體,是用來控制硬體的行為的。在軟體越來越豐富的時候,能夠做的事情也就變得越多了,而開發成本也越來越低。有了軟體之後,我們就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虛擬化到計算機中。而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就是實現這個模擬過程的關鍵人物。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學習大量的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所以需要很多角色。就開始了角色的切分,也就演變成了不同的軟體架構來提公升參與的人的利益,降低成本。軟體需要解決的問題呢,有兩點,一是業務問題,搞明白要解決的問題的主體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是如何解決,如何運作的;二是計算機問題,如何將現實生活用軟體來模擬。這是軟體的複雜所在。

所以,要成為乙個優秀的軟降架構師,必須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而且要成為調整利益平衡利益的人。之後,從架構的角度寫**,核心是分層,將業務,技術,邏輯處理分成各自耦合度相對降低的層次,讓軟體的運營成本降至最低,而且利於維護。最後就是理清技術、業務和架構的關係了。技術是為了解決業務的問題而產生的,沒有了業務,技術就沒有了存在的前提。有了更好的技術,效率更差的技術就會被淘汰,一切都遵從人類的利益訴求—也就是業務。再者,在解決同乙個業務的問題的前提下,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技術將代替其他技術。所以架構師應該承擔起解決業務問題的角色,也需要具備識別技術採取技術相應的能力。

架構漫談閱讀筆記一

1.為什麼會產生架構?想象一下,在最早期,每個人都完全獨立生活,衣 食 住 行等等全部都自己搞定,整個人類都是獨立的個體,不相往來。為了解決人類的延續的問題,自然而然就有男女群居出現,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分工了,男性和女性所做的事情就會有一定的分工,可是人每天生活的基本需求沒有發生變化,還是衣食住行等生...

《架構漫談》閱讀筆記

在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完成所有生活必須品的生產的時候,是沒有架構的 當然在個人來講,同一時刻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在時間上還是可能會產生架構的 一旦產生的分工,就把所有的事情,切分成由不同角色的人來完成,最後再通過交易,使得每個個體都擁有生活必須品,而不需要每個個體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每個個體做好自己擅長的...

《架構漫談》閱讀筆記

架構漫談是由資深架構師王概凱執筆的系列專欄,通過對其閱讀,我從中逐步認識到了什麼是架構,怎樣做好架構,軟體架構如何落地等內容。一 什麼是架構 在軟體行業,對於什麼是架構一直有很多的爭論。事實上,架構在軟體發明時的n多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建築上。架構產生的五個動力可以概括為 由個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