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回望勾吳

2022-03-07 21:32:03 字數 1787 閱讀 2647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太伯、仲雍「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太伯。「泰伯奔吳」,無疑是一次中原文化與東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對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有著重大的意義。

探秘吳都: 伍子胥負責在今蘇州附近建立吳都「闔閭大城」,以當時的國君「闔閭」命名。

季扎: 可謂是吳國第一明賢,孔子一生只佩服兩位吳人 泰伯和季扎,司馬遷也是季扎的迷戀者。司馬遷的泰伯世家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記錄季扎,即使是泰伯奔吳這樣的大事件也只用了一百二十個字。

季扎的藝術水平很高,前544年在拜訪禮樂之都魯國時,他聆聽了很多名曲,並對其作出了很恰當的評價。史記中能夠給《詩經》作評注的人只有孔子和季扎。作為乙個蠻夷之國的王室有這樣的人文藝術修養,中原人對其也很佩服。

季扎掛劍:關於季扎最有名的乙個故事。在周遊列國時途經徐國,徐國的國君看上了季扎的寶劍,卻難以啟齒。季扎看出了國君的心思,但是季扎還需要出使其他國家,當時使者不帶佩劍是不合禮儀的,所以季扎沒有將寶劍贈送。當季扎返回再次途經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逝世,季扎去他的墓前弔唁並將自己的佩劍掛在墓前的樹枝上。 當初已經默許把寶劍贈與他,現在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承諾。

季扎拒絕了父親臨終託付,沒有去繼承王位。他周遊列國,可能他看到了亂世,但自己又無法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他選擇了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可能不想自己破壞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度」。

前515年,在公子光完成一系列刺殺之後,季扎再次回到了吳國。他從大局考慮,他對全體吳人說,哀悼死者侍奉生者,聽從新的國君,這才是先人的原則。季扎以自己的威武平息吳國潛在的霍亂,維持了國家的穩定,這是他為自己國家做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意見事情。

禮邦還是雄邦?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根據《史記》記載,西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準備與當時的晉定公爭奪諸侯盟主之位。由於這盟主之位對吳王來說至關重要,且當時的吳國國力強盛,也是勢在必得,故而幾乎傾巢出動,只留老弱與太子留守都城。恰巧當年六月,吳國受洪災嚴重,幾近危難之時。當勾踐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立馬率領「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攻打吳國,並殺死吳國太子。先不論這是「越滅吳之戰的開始」,單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越國總共是出動了五萬多兵馬,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越國依舊無法滅掉吳國,只得逼迫吳國求和。

勾踐治國有道,發展人口和農業,國家逐漸富強

夫差被西施美色消磨意志(這可能是傳說或者後人加入的筆墨色彩),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好大喜功。一方面夫差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另一方面,夫差沒有先王闔閭的包容心,殺死了吳國功臣伍子胥。

夫差赴約黃池之盟時,國度被偷襲,後來吳國國力逐漸衰微。

《史記·吳太伯世家》:(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

伍子胥對吳國的貢獻就好比後世李斯對於秦,而他們結局都是悲劇的。

地鐵上的讀史感悟

強制性實施而非自發生成,因此會很不平衡,即使如此也易被打破。中國古代的制度過於早熟了,本來社會可以多元化發展的,可是不待社會多元化,統一的帝國已然形成 經濟革新亦如此,王安石不顧社會的負重,很 自我 的展開了金融改革,企圖用一種現在中國都無法實施的手段將全國經濟置於金融管控之下,可謂徒勞,如果社會沒...

讀史的三個境界

讀史的三個境界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類的演義八卦,這不叫讀史。高階一點的認為真實歷史比 有意思,比如說喜歡看二戰史,對德軍高階將領如數家珍,這也僅僅能算對歷史的入門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為了解渴一樣,讀不是看,要想...

讀史的三個境界

size medium 1 原文 讀史的三個境界 發信站 水木社群 wed feb 3 14 14 08 2010 站內 原文由 同人于野 於2007 09 14 發表於 西西河論壇春秋史話板塊 絕大多數人對於歷史的愛好僅限於聽故事圖個熱鬧好看,拿評書和歷史劇當歷史,熱衷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