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看電視連續劇《朱元璋》,其中有這麼個故事。朱元璋在準備稱帝前命令胡惟墉負責修造宮殿。由於連年征戰,造成資源匱乏,民不聊生,朱元璋擔心牆磚的質量不會太好,於是就到現場檢視情況。這一看,呆了,咂咂聲連綿不斷。如何造出如此高質量的牆磚呢?胡惟墉命令全國各地的父母官燒製牆磚,與以往的做法不一樣的是:在呈交牆磚時,牆磚上要有生產日期、產地、工匠名和地方官(負責人)。且聽胡惟墉的答覆:「這樣做,一方面當某塊牆磚引發了問題可以很快的追查下去,另一方面製磚的工匠和地方官負責人的名字可以伴隨著巨集偉的城牆流傳萬世,與日月同輝。這樣保證我們使用的牆磚的質量都很好,可以建造出堅固巨集偉的城池。大家都好,又何樂而不為呢?」。朱元璋聽後連聲叫好,並命令此規成文,沿襲採用。
作為專案管理人員,在實際的軟體開發活動中,經常在推廣乙個產品的時候,bug層出不窮,程式設計師屢斬bug,可是bug一直出現。軟體產品的某部分功能未必是處理bug的程式設計師設計的,同時這部分功能實現所需要的技能也未必是這個程式設計師擅長的。這才是bug死灰復燃的罪魁禍首。作為專案負責人可以向胡惟墉學習,軟體功能或程式模組就是一塊塊牆磚,每個模組劃分到設計人員,出了問題一查到底。一方面責任人對原本自己負責的模組都很熟悉,所需的技能也有很深入的了解,做起改動也輕車熟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從而避免了他人來做因不熟悉而花銷更多的工時或因窺一斑而知全豹引起系列的錯誤;另一方面責任人會對自己原本的設計不斷重構,**質量更高,系統更穩定,他的技能專長也自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底,如何有效的管理團隊呢?明確的開發流程和必要的績效衡量標準是高效團隊的有力保證。比如這個季度加薪,如何決定名額要給那位同志呢?那麼其中的乙個指標就是解bug的數量,我們可以透過bug跟蹤系統或個人週報中進行統計。華為一直盛傳流行末位淘汰制,如何定位哪個人是最後一位呢?一定有它衡量的尺子。尺子度量的粒度越小,越準確衡量事物的長短,那我們進行績效的標準就是這把尺子。一把好的尺子既可以最大化的實現員工的工作價值,又可以最大化的實現公司的效益。
願大家每天在良好的尺子伴隨下,都工作地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