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通訊是指建立在特定通訊協議的基礎上,利用各種資料傳輸技術,以實現在長距離的通訊終端之間傳遞資料資訊
資料:有意義的實體,資訊是指資料的內容和解釋,分為模擬資料和數字資料
模擬資料:是連續的,他是時間的連續函式,占有有限的頻譜
數字資料:不連續的、離散的,能用兩個不通電壓的二進位制數字表示
訊號:是資料電氣或電磁波表示形式,它使資料能以適當的形式在介質上傳輸。有模擬訊號和數碼訊號
模擬訊號: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連續取值的訊號,是一種連續變化的電流電壓或電磁波
數碼訊號:一種離散的脈衝序列,它用恆定的正電壓和負電壓來表示二進位制的0和1
通訊通道:指訊號沿傳送器到接收器的通路
資料傳輸:指訊號把資料從傳送端傳送到接收端的過程。會使訊號畸變和帶來雜訊和干擾,其結果是使資料在傳輸後造成差錯
1、資料實現的是機與機或人與人之間的通訊
2、資料傳輸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要求高
3、傳輸速率高,要求連續和傳輸響應時間快
4、通訊持續時間差異較大
傳輸速率
碼元:在數字通訊中常常用時間間隔相同的符號來表示一位二進位制數字。這樣的時間間隔內的訊號稱為二進位制碼元
碼元速率(r
br_b
rb):訊號速率(波特率),他表示每秒所傳送的碼元數,單位為「波特」
資料速率(r
br_ b
rb):位元率,是指每秒傳送的資訊量,單位為bit/s,記為bps(bit per second)
二進位制訊號每個碼元含1個bit資訊,故碼元速率和資料速率在數值上是相等的。但對於m進製訊號,資料速率大於碼元速率,兩者的數學關係式是:r
br_ b
rb=mrb
mr_b
mrb
報文速率(r
mr_ m
rm)指單位時間內所傳送報文(message)的數量。在傳輸計算機資料時,其單位可以是「字元/秒」。
通道頻寬
指通道中傳輸的訊號再不失真的情況下所佔據的頻率範圍,它是由通道的物理特性所決定的
通道容量
表示乙個通道傳輸數碼訊號的能力,用通道中可以傳輸的最大資料率作為指標
通道容量受頻寬的制約,當傳輸的訊號速率超過通道的最大訊號速率時,就會產生失真
通常通道容量和通道頻寬具有正比的關係,頻寬越大,容量越大
出錯率
衡量資料通訊系統或通道傳輸可靠性的乙個指標。它一般指傳輸**現錯誤碼元的個數佔傳輸總碼元數的比例,即誤位元速率
誤位元速率(p
ep_e
pe)
誤位元速率=接收中錯誤的碼元數/傳輸的總碼元數
誤bit率(p
bp_b
pb)
誤bit率=接收中錯誤的bit數/傳輸的總bit數
誤字元率(p
wp_w
pw)
誤字元率=接收中錯誤的字元數/傳輸的總字元數
誤組率(p
bp_b
pb)
誤組率=接收中錯誤的組數/傳輸的總組數
資料延遲
表示網路中相距最遠的兩個站點之間的傳播時間
吞吐量
在數值上表示網路或交換裝置在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或交換的總資訊量,吞吐量的單位為bps
序列通訊和並行通訊
單工通訊、半雙工和全雙工通訊
同步技術
同步就是要求收發資訊的雙方在時間基準上保持一致性
時序問題:取樣時鐘不精準 需要採取措施來同步傳送器和接收器
非同步通訊和同步通訊
非同步傳輸方式
指傳送資訊的一端可以在任何時刻向通道傳送資訊,而不管接收方是否準備好
各個位以序列方式傳送,附有「起止位」作為識別符號
非同步傳輸應用特點
優點:裝置簡單,技術容易,費用低
缺點:開銷大,浪費了傳輸時間
適用於低速(如10-1500字元/秒)的通訊場合
同步傳輸方式
指接收端和傳送端的步調必須一致。在同步傳輸中資訊不是以字元而是以資料塊的方式傳輸。
同步傳輸應用特點
由於同步傳輸需要較高的時鐘裝置和高的傳輸速率,因此,同步裝置比非同步裝置要貴
適用於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智慧型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訊、網路通訊等高速資料通訊的場合
資料連續傳送,沒有起始位和停止位(同步通訊和非同步通訊的主要區別)
傳輸媒介是用於網路中各節點之間進行連線的物理通道或通道,它是資訊傳遞的載體。計算機網路中所採用的傳輸介質有多種,主要有同軸電纜、雙絞線(有效長度100m)和光纜等
雙絞線兩端連線裝置的不同分為直通線(平行線)和交叉線兩種。
平行(直通)線的做法是:兩頭同為568a標準或568b標準,(一般用到的都是568b平行(直通)線的做法)
交叉線的做法是:一頭採用568a標準,一頭採用568b標準
568a標準:白綠 綠 白橙 藍 白藍 橙 白棕 棕
568b標準:白橙 橙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光纖是光導纖維的簡稱是傳送光訊號的介質,它由纖芯、包層和外部一層的增強強度的保護層構成,分為單模和雙模兩種。
電路型別
二線和四線電路
交換和專用電路
差錯產生的原因
1、傳輸通道
2、外界干擾
熱雜訊:傳輸電路中電子熱運動產生
衝擊雜訊:外界干擾造成
差錯控制:糾錯和檢錯
1、奇偶校驗碼
2、方陣校驗碼
3、迴圈冗餘校驗碼
當通訊使用者較多而傳輸的距離較遠時,常採用交換技術
基本的交換方式: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
定義優點
缺點報文交換
採用儲存**的方式來傳輸資料,它不需要在兩個站點之間建立一條專用的通訊線路
利用率較高,乙個報文送到多個目的站點
傳輸延遲較長
分組交換
類似於報文交換,但每次只能傳送其中乙個分組
傳輸時間短,傳輸延遲小,互動性好,利用率高
計費與傳輸距離無關
電路交換
在兩個站點之間通過通訊子網的結點建立一條專用的通訊線路
實用性好
呼叫時間大大長於資料傳送時間;通訊頻寬不能充分利用,效率低
計算機網路實驗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筆記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利用各種通訊介質,以傳輸協議為基準,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計算機系統或計算機終端連線起來,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網路系統。計算機網路有一套複雜的體系結構,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完美結合。計算機網路推動人類文明進入新的發展階段。tcp ip協議架構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區域網區...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計算機網路協議 osi 七層協定 計算機網路協議 tcp ip 其實 tcp ip 也是使用 osi 七層協議的觀念,所以同樣具有分層的架構,只是將它簡化為四層,在結構上面比較沒有這麼嚴謹,程式撰寫會比較容易些。網路 一次傳輸的資料量是有限的,因此如果要被傳輸的資料太大時,我們在分層的包裝中,就得要...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計算機網路建立在自頂向下分層設計 自底向上逐層抽象的基礎上。分層與抽象就是為了簡化問題。1.應用層,不同主機應用程式間的通訊。運輸層,通過埠,實現復用分用。網路層,解決不同異構網路連線的問題。資料鏈路層,加入協議,幫助分組從乙個主機傳送到另乙個主機。物理層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 的介面的一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