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影像分析 遙感衛星影像解譯流程及方法 地質

2021-10-14 20:04:59 字數 3914 閱讀 3928

為了準確進行遙感地質解譯,解譯者首先應具備一定的地質、遙感知識;其次應對解譯區的地質基礎、構造格架、災害地質、地形地貌和水文情況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譯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據不同性質地質體在遙感影象上顯示出的影像特徵、規律所建立的遙感地質解譯標誌或影像單元,並在遙感影象上直接解譯提取出構造、岩石等地質現象資訊,實現地質體解譯圈定與屬性劃分。

(二)對比法

對未知區遙感影象上反映的地質現象,通過已知區影象特徵與解譯標誌的對比進行解譯。如影象上解譯的遙感礦化蝕變異常,往往是通過已知含礦區礦化蝕變異常標誌來進行對比圈定。

(三)鄰比法

當影象解譯標誌不明顯,地質細節模糊,解譯困難時,可與相鄰影象進行比較,將鄰區的解譯標誌或地質細節延伸、引入,從而對困難區作出解譯。如多組斷裂交匯區或斷裂帶交切關係的解譯時,採用鄰比法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四)綜合判斷法

當目標在影象上難以直接顯現時,可採取對控制地區目標物有因果關係的生成條件、控制條件的解譯分析,**目標物存在的可能性。綜合判斷法除對影象上目標物的環境作綜合分析判斷外,也可收集地質、物探、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判斷與印證。這種方法常用在遙感礦產解譯之上。由於受影象解析度限制,一般影象上難以直接判讀出礦體(層)的存在,因此常採用對區域成礦、控礦條件的綜合判斷解譯,來實現找礦、控礦、容礦和礦化資訊的提取。

(五)遙感地質解譯的一般次序

1、由易到難

這裡的「難、易」主要指遙感影像的可解譯程度和地質的複雜程度。解譯時先從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出露齊全,遙感影像上地質資訊豐富、清晰的地區開始;然後再推進到解譯難度較大的地區。推進時,可採取多方向推進形成「圍攻」之勢,運用周邊資訊攻取「難」處。當遙感的確不能解決時,也正是需要提出進行野外調查、補充的問題。

2、由表及裡

指解譯時先從岩石、地質現象的裸露區開始,然後解譯岩石、地質現象被覆蓋的地區。覆蓋區的解譯可通過不同影象處理方式提取或增強隱伏地質資訊。一般隱伏資訊受覆蓋物的干擾,顯現模糊或斷續展布,可結合與露頭區的內在聯絡進行解譯。如第四紀下的隱伏斷裂,除可根據沉積特徵、地下潛水及地表水系分布等作推斷解譯外,也可結合山體邊緣的零星構造地貌露頭予以佐證與連線。

3、由新到老、由點-線到面

地質時代較新的岩石地層、地質構造受地質作用破壞較少,在影象上反映的資訊比較清晰,因此,按地質時代由新到老進行解譯不僅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有利於建立、理順地質上的時空關係。

地質體的性質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兩大類,遙感主要是反映地質體的光譜特徵資訊,對全面認識地質體而言,有其侷限之處。不言而喻,能通過地質、物探、化探多方資訊去認識地質體,則是更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遙感解譯中,應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進行綜合解譯分析,有助於提高成果質量。

首先,從已掌握地質情況或建立解譯標誌的區(點)出發,垂直地質構造走向(即沿地質剖面)進行解譯,通過解譯掌握地層層序與變化,了解調查區域的基本地質狀況;然後,再由線(剖面或路線)沿地質走向向兩側延伸解譯,進而完成面的解譯。區調中所採用的標誌點、遙感點、線以及路線間的延伸解譯,就是採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原則進行的。在實施解譯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點面結合、麵中求點的方式。具體解譯方法為:

1)遙感剖面地質解譯

在室內初步掌握測區地質情況及遙感影像特徵的基礎上,選取地質構造簡單、岩石地層出露較齊全、影像特徵清楚的地區,垂直地層或構造走向布置多條地質剖面進行系統的遙感地質解譯。通過解譯,按影像組合規律劃分影像單元,作為遙感解譯草圖的編圖實體,即編圖單位。

2)區域性擴充套件解譯

在完成標誌性剖面解譯後,以已知解譯結果為基礎,按照由點到線到面、由易到難的原則,向標誌性剖面外圍逐步擴充套件以至全測區的地質解譯。解譯中要充分參考已有的地質資料和圖件,採取編譯結合的方式進行。

解譯時,要從已掌握地質情況或建立解譯標誌的地區開始,在熟悉地質影像特徵,掌握解譯技巧後,再擴充套件到相同地質條件、相同影像特徵的未知區作解譯。進行野外調查驗證工作,是建立遙感影像解譯標誌的主要手段,特別是遙感影像解譯工作程度較差地區更是必要的調查手段。對重點地區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可能會有所發現而令資源與環境遙感調查藉此更加豐富。通過野外調查、查證,一是可以確定各類解譯結果;二是可以對解譯不準確部分進行修定和補充,從而提高解譯資料與成果圖件的可靠程度。遙感影像圖的解譯程度由於有些地段地形陡峭,陰影效應較強,部分地段遙感影像圖的影像特徵不甚清楚或典型,致使解譯的確定性不強,野外調查重點要加強對這些地段的工作,通過野外工作將不確定因素轉化為確定因素。

解譯成果與已往資料的吻合性。遙感解譯成果在部分內容上可能會和已往資料不一致,以致對解譯結果產生不確定性,野外調查要查明不一致的原因使這類問題能得到較好的解釋。

遙感資料資料的整理與綜合研究

將上述各階段遙感工作的資料、資料進行系統整理,並對工作、成果、質量分別給予小結評估。整理資料主要包括各類遙感影象、遙感解譯圖、遙感工作用圖、遙感解譯編錄、野外查證記錄及遙感工作質量檢查演示文稿等。這階段的綜合研究主要隨遙感地質解譯圖的編制而進行,如專門的地質影象處理,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成果資料的綜合應用,遙感影象特徵及解譯標誌的數位化分析處理,礦產資源**等應根據測區特點或任務要求,以及社會需求進行相應的專題解譯,編制相應的專題圖件等等。

(六)遙感地質解譯標誌

用來區分和識別不同物體或確定物體屬性的特定影像特徵稱之為遙感地質解譯標誌。即指遙感影象上的影像特徵,那些能判別和解釋地面某一目標物或現象的影象特徵。其中能識別地質體和地質現象,並能說明其性質和相互關係的影像特徵,稱為遙感地質解譯標誌。

1、遙感地質影像特徵

1)色調(彩)特徵

色調(彩)是地物光譜特性在影象中的直觀表現,即以密度或亮度數值反映地物的光譜反射率特性。因此,色調(彩)就是地物在遙感影象上的直接影像特徵。在全色黑白影象或多光譜單波段的黑白影象上,色調以灰度級別高低表示地物反射率的強弱;

在彩色攝影影象中,地物的紅、綠、藍三原色或黃、品、青補色三原色及其不同組合呈現的五顏六色,是地物顏色的直觀表現。如果是多光譜彩色合成影象,影象中的紅、綠、藍三原色或黃、品、青三間色及其不同比例組合形成的假彩色,只是代表了不同地物反射特徵的差別,從而達到利用其特徵區分不同地物的目的。

2)形狀特徵

目標物在不同比例尺的遙感影象中以形狀大小構成不同的形態標誌特徵,是界定和識別目標物的重要解譯標誌。各類目標物在影象中的形態特徵是以點、線、麵等組所組成的形狀加以區別的。

(1)點影像特徵

點的幾何含義是沒有量的概念,但在遙感影象中肉眼可識別的點,往往是由數個或數十個像元點組成的色調(彩)組合,它們代表了地面一定面積內各種目標的綜合反射率。因此,影像中的點又有量的概念。

影像中的點則是色調或色彩的直觀表現,這些差異不同的點的色調(彩)代表著不同點狀物體反射特性的差異。在自然界中,相同或相近波譜特性的目標物往往具有一定規律的排列形式,它們在遙感影象中也就以不同排列形式的點狀影像特徵組合揭示目標物的屬性。

(2)線影像特徵

線影像是相同性質點影像連續的線狀排列。線影像可以是人文活動或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形態的線狀痕跡的表現,也可以是線狀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線形影像特徵。從遙感地質解譯角度,線性主要指非人文活動的地學線性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它們往往代表斷裂、節理、破碎帶、變質構造、岩脈、岩層產狀、不整合,以及地形水系等自然線狀跡線。

(3)面影像特徵

面影像是地物空間形體性質相同的點影像的集合,即不同形態面狀物體在二維投影平面顯示出的面狀形態特徵。通常所見面狀影像有脈狀、板狀、透鏡狀、渾圓狀、橢圓狀、環狀和不規則狀等。這些面狀形態特徵往往以相互間獨特的色調(彩)特徵顯現出來。與面狀影像相關的地質屬性有侵入岩體、岩脈、斷層面、岩層面及不同組合的岩層條帶、構造岩塊等組合形式。它是地質體幾何形態特徵的直接顯示。影像規模可從幾個到幾千個像元,甚至更多。

(4)紋形特徵

紋形影像是指影象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態影像組合顯示出一種特徵的紋形圖案。這些紋形圖案是相同或相似岩性構成的微地形地貌、影紋結構、水系型別等地物景觀影像的直接表現。

(5)地形地貌特徵

地表地物的地形地貌特徵在影象上的顯示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地貌型別、形態及組合形式不同,反映的岩性、岩石型別也不同。廣西善圖科技

遙感影像相關知識

柵格 raster 和影像 images imagery 在gis應用中經常被相互指代。如果非要區別一下呢,影像是指通過各種遙感裝置,感測器,或者照相機得到的電子的或者紙質的,柵格則是一種資料模型,用來特指影像儲存方式的。模擬一下,如果把arcgis中儲存顯示的都稱之為酒的話,柵格就是酒瓶,而影像就...

衛星影像分類大全

衛星眾多的引數,有時候我們查詢起來是不是不太方便呢,在這裡為大家做了乙個簡要的總結,對各類衛星從不同的方面做了乙個歸類,方便大家查詢。1.按照衛星型別分 1 光學衛星 worldview1 worldview2 worldview3 worldview4 quickbird geoeye ikono...

tm影像輻射定標 遙感影像處理的步驟

遙感影像處理的步驟 第一步 幾何精校正與影象配準 引起影象幾何變形一般分為兩大類 系統性和非系統性。系統性一般有感測器本身引起的,有規律可循和可 性,可以用感測器模型來校正 非系統性幾何變形是不規律的,它可以是感測器平台本身的高度 姿態等不穩定,也可以是地球曲率及空氣折射的變化以及地形的變化等。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