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態度可以影響行為嗎?行為是否可以改**度
態度無法**行為 比如人們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卻依然去吸菸
行為可以改**度 比如習慣的養成
我們內在的態度是如何與我們的外在行為相聯絡的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和行為相互支援。流行的大眾觀點強調態度對行為的影響作用,但令人驚奇的是,態度(通常被認為是對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經常不能很好地**行為。
如果其他因素最小化,或者態度與行為緊密相關,或態度十分強烈時,態度可以很好地**行為
1.不僅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也可能影響態度。我們所說所寫回強烈影響我們隨後所持的態度
2. 對登門檻現象的研究說明,對乙個小行為的承諾可以讓人們 願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3. 行為也影響我們的道德態度: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正確的。
4. 我們的種族政治行為也可以塑造我們的社會意識:我們不僅僅堅持自己相信的,我們也相信自己所堅持的。比如美國對黑人態度的轉變(先有政治行為 ,後有態度轉變)
自我表露理論:人們會為了表現自己而做出一些與自己實際態度不符的留下好印象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會反過來改變他們的態度
認知失調理論: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時,就會產生失調。人們不喜歡言行不一致,所以態度會向行為方向靠攏。
自我知覺理論:當人們產生一種行為的態度不是很明確時,我們就會觀察 自己,這種行為是受外部情境的影響還是內在態度的影響。如果外在的情境沒有佔主導,我們就會歸結為是自己內在的態度產生了這樣的行為,從而改變我們的態度
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
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
要想改變乙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來取代它.
-----埃皮克提圖
行動如果我們想在某個重要的方面改變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靈感或頓悟。有時真的需要我們做出行動----開始去寫那篇**,去打那個**,去見那個人----儘管我們非常不情願那麼做。
社會心理學
科學並非是全然客觀的。科學家並非僅僅是閱讀自然這本書。更確切地說,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分類來解釋自然。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先入之見來觀察這個世界。是否會把空中移動的光點看成飛碟,或者在餡餅上看到一張臉,這取決於我們的知覺定勢。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同時也在看著自己的鼻子...
社會心理學學習
幸福感是感覺與人有聯結 自由以及有能力 相互交往 1.功能距離 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是關鍵 2.接近性誘發喜歡的其中乙個原因就是易得性 對相互交往的預期 1.對相互交往的預期就可以誘發喜歡 效應 1.人更傾向於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2.效應的缺點,人面對自己陌生的事物容易產生偏見 吸引力和約會 男性更重...
社會心理學 社會和文化
這一部分是科普性質的內容,主要講群體性質的心理學。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 攻擊偏見 衝突與和平心理學 1.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的目的是幫助別人。利他行為是個體在做出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利他行為產生的根源對人類整體有巨大的好處。女性相信那些有著明顯利他主義傾向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