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楊絳 RWERWERWE 96921

2021-10-10 12:02:14 字數 1065 閱讀 5252

楊絳先生給我的印象就是慈祥,溫和的一位老人,細細的眉宇間透露著一種書卷氣、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為數不多的安穩。楊絳先生今年已經105歲了,雖然已經過了創作的巔峰時期,但她依然是一種象徵與掛念,時時警醒著我們。後輩慚愧,唯讀過楊先生的一篇初中課文《老王》,今天趕忙找到,細細的重讀起來。

這篇文章錄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別是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

背影(朱自清) 

台階(李森祥) 

老王(楊絳)

信客(余秋雨),當時讀這些時,並不知道這些作家的背景,身世,與性別,只是單純的來學習這些文章,覺得也有和作者一樣的難受和拷問,《老王》這篇文章講了楊先生和一位人力車伕很普通的故事,瞎了乙隻眼的老王,冰塊香油和雞蛋,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一樣,作者用了幾年的時間懂得了」幸運的人對乙個不幸者的愧怍」,重讀的我卻還有一些不懂。

搖頭晃腦「聲情並茂」的朗讀這些文章後的六年裡,我讀了許多魯迅的文章,去了朱自清北上寫下這篇文章時的南京浦口火車站,迷戀上了余秋雨的文筆並嘗試模仿,經歷了親人的離去和人世的打磨,今天讀起來這些文章,除了當時那些感覺外,多了對字裡行間中的理解與悸動。

我是喜歡華麗的詞藻的,字句裡處處溢彩流金,富貴堂皇,文采在字紙上激盪,像乙個精緻的工藝品,令人不住地驚嘆。而上述的文章對比起來卻是平淡粗陋,不值一哂,如果細細的讀上幾遍,就會感到如水一般的舒心與爽口,發現平淡中所蘊含的寧靜。​

​我想,乙個寫文章的人所得到的最高褒譽不是各種文學獎項,而應該是他的作品被小學,中學課本收錄。小學的課本屬於一種全民的記憶,學生讀不懂太艱深晦澀的文字,只是覺得這些故事講的有趣,囫圇吞棗的背了下來,當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是看到父親鬢邊星星白髮,或是站在別離的渡口,突然想到了其中寥寥幾句話,突然感到作者早已趟過了這些經歷,文字與你的相遇早已埋下了伏筆。

​現在八年級的學生還在學習著楊先生的文章,他們或覺得有趣,或覺得無聊,並不太在意作者是誰。就像這片土地千百年來誦讀四書五經的學子一般,咿咿呀呀的誦讀。在以後漫長的人生經歷中,回想起這些記憶,在某個瞬間忽然莫名的淚流滿面,它原來早就在這裡等著你。​

楊絳《我們仨》

我曾做過乙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 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乙個小夢拉成乙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我們這個家,很樸素 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 回家 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

讀書筆記 楊絳《我們仨》

2016年4月,購得楊絳先生92歲高齡寫作的 我們仨 一切都是偶然,之前不了解楊絳先生,只是翻閱書評買來一看。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匆匆讀過,簡潔的語句,真摯的感情,平淡而沉重的一生,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家親情與思念。最初很難理解書中的第二章 我們仨失散了,虛無縹緲 神秘虛幻的感覺。讀完了全書,才慢慢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