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

2021-09-23 14:13:17 字數 914 閱讀 6307

我曾做過乙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 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乙個小夢拉成乙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

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

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乙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鍾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我乙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乙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 「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看到了乙個平平凡凡的家,但又卻不平凡!一輩子與世無爭!平平淡淡,平平凡凡。一家三口都踏踏實實做學問,不追名逐利,亦不居功自傲,但都有著文人的傲骨。一家三口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平和正直,心懷感恩,把生活過的有姿有色又有趣!

讀書筆記 楊絳《我們仨》

2016年4月,購得楊絳先生92歲高齡寫作的 我們仨 一切都是偶然,之前不了解楊絳先生,只是翻閱書評買來一看。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匆匆讀過,簡潔的語句,真摯的感情,平淡而沉重的一生,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家親情與思念。最初很難理解書中的第二章 我們仨失散了,虛無縹緲 神秘虛幻的感覺。讀完了全書,才慢慢體味...

《我們仨》讀後感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麼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時局動盪,思...

《我們仨》讀後感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 我們家 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 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我們仨 今天花了一天時間閱讀完成楊絳先生的 我們仨 很喜歡第三段各種故事,看起來生活豐富多彩。可是真正觸動我的還是結尾的這句話。我們稱之為 家 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是乙個地點,而是某些人所在的某個地方。當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