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 磁碟儲存器的技術指標

2021-10-04 06:04:39 字數 925 閱讀 4083

1.儲存密度(記錄密度)

①道密度(dt):沿磁碟半徑方向上單位長度上的磁軌數。

②位密度(db):磁軌單位長度上能夠記錄的二級制**的位數。

③面密度:位密度與道密度的乘積,即道密度×位密度

2.儲存容量:乙個磁碟儲存器所能儲存的位元組總數。

儲存容量=每面容量×磁碟組實際使用面數

每面容量=每道容量×磁軌數(柱面數)

每道容量=內層密度×記憶體磁軌周長

記憶體磁軌周長=2πr(r=內徑長/2)

平均定址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4.資料傳輸率:磁碟儲存器在單位時間內向主機傳送資料的位元組數

資料傳輸率=r×n(位元組/秒),r為硬碟轉速,n為每條磁軌上記錄的二進位制**數

例題:某磁碟儲存器的轉速為 3000 轉/分,共有 4 個記錄面,每公釐 5 道,每道記錄資訊為 12288b, 最小磁軌直徑為 230mm,共有 275 道。

問:(1) 磁碟儲存器的儲存容量是多少?

(2) 最大位密度,最小位密度是多少?

(3) 磁碟資料傳輸率是多少?

解:⑴ 磁碟儲存器的儲存容量=4×275×12288=13516800 位元組

⑵ 因為最小半徑 r1=230/2=115

最小磁軌長度為 2πr1=2×3.14159×115=722.57mm

最高位密度=12288/722.57=17 位元組

最大半徑 r2=r1+275/5=115+55=170

最大磁軌長度為 2πr2=2×3.14159×170=1068

最低位密度=12288/1068=11.5 位元組

⑶ 磁碟資料傳輸率 c=r×n

r=3000/60=50 轉/秒

n=12288 位元組/道

c=50×12288=614400 位元組

計算機組成原理 磁碟

磁碟讀取,分為 尋道時間 旋轉延遲 傳輸時間三個部分,三個部分加起來的耗時,就是一場磁碟io的時間。計算機優化,預讀,每次io時,把當前磁碟位址的資料載入到記憶體,同時把相鄰資料載入到記憶體緩衝區。磁碟io,也就是磁碟的輸入輸出,輸入,向磁碟寫入資料,輸出,從磁碟讀取資料。物理結構 扇區和磁軌 每個...

計算機組成原理 儲存器

儲存器 計算機記憶儲存部件 分類 儲存器材質 半導體為主 儲存器作用 主存,快取,輔存 儲存器訪問方式 層次結構 暫存器 快取 主存 虛擬儲存器 輔存 磁碟 磁帶 主存 與cpu交換資料 通過資料匯流排和位址匯流排 以及mar,mdr 組成 儲存體 主存晶元 mar,mdr cpu晶元上 儲存體 儲...

計算機組成原理 儲存器

資料和命令存放在儲存器中。儲存器 memory 是現代資訊科技中用於儲存資訊的記憶裝置。其概念很廣,有很多層次,在數字系統中,只要能儲存二進位制資料的都可以是儲存器 在積體電路中,乙個沒有實物形式的具有儲存功能的電路也叫儲存器。1 儲存器包括主儲存器 記憶體 和外儲存器 輔助儲存器 記憶體又包括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