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需求協作的挑戰與思路

2021-10-04 02:44:46 字數 1522 閱讀 4407

網際網路公司的典型業務場景下,乙個需求會涉及到運營、產品、前端、後端、資料、測試等不同部門的配合,乙個需求正常情況下都需要拆解成多個模組,而其中的一些模組可能還涉及到其他模組的功能,導致需求完成的子目標比預期的多很多,需求的管理工作就會變得特別困難。

一:前端支援,當前公司有了固定的元件,但並不能完全滿足展示需求,出於長遠角度考慮,應該將元件中加入新的功能,以支援當前需求,但排期很長;

二:後端支援,後端對於頁面的展現邏輯提出了質疑,部分場景下展示資料過多或者組合邏輯太複雜,會導致潛在的效能問題,希望修改設計稿;

三:資料支援,資料的常規需求是支援t-1粒度的資料統計,但運營同學希望看到實時的變化,在架構的設計和維護複雜性上驟然增加了很多,需要增加對於實時資料統計的預研工作,排期要很久;

四:測試支援,測試同學由於公司集群的技術架構,不能夠偽造資料來驗證邏輯準確性,需要等其他部門完成後才能投入測試,工期一下子從並行變成了序列;

五:產品支援,某天部門領導參與了會議,發現需求稿存在很多問題,不願意浪費時間,於是需求評審會議從乙個變成了多個,總是定不下方案。

以上種種問題,就成為了大規模需求協作中難以繞過的挑戰專案。

雖然每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需求管理平台,能夠很好的跟蹤每個需求的進展情況,但是對於每個人的時間分配,就缺乏相應的工作來支援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如下各種的衝突情景:

一:需求多且複雜,不同團隊管理不同的專案空間,而分配到每個人的需求分散到了各個不同的專案空間中,難以窺探進度全貌;

二:管理方式不同,不同團隊或者部門,都有自己的開發標準與需求管理方式,標準不同,進度就不統一,導致相互之間的依賴情況難以解決,延期就變得很自然;

三:需求優先順序不同,雖然每個需求之間有大致的優先順序,但具體到每個人上,需求的優先順序就發生了變化,如果高階別領導提出了一些需求,對應的一些專案就要延期,增加了整體的排期難度;

四:需求數量難以度量:我們一直在做需求,但很難知道我們接下來到底有多少需求,有很多團隊內部的優化工作因此而延期,系統變得越來越臃腫,士氣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沒有那種方式可以一勞永逸,那麼我們就需要盡可能讓挑戰變得可控,具體有如下幾種指導思路:

一:問題及時可見: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存在很多隱藏問題,是導致延期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時的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就非常重要。但這種提出方式,並不是把問題放到線上就可以了,需要每個遇到問題的人去主動推進,為我們的重要決策提供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過程相對可控:面對需求的過程中,總要有長期方案和短期方案的pk,短期大家都有時間成本,長期會導致上線時間不可控,因此如何對齊進度,是否需要存在中間過渡狀態,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跟蹤和同步。

三:問題主因回溯:每一次的會議都會有很多衝突,那麼導致劇烈衝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需要在會議之後進行總結討論,如果各方存在自己的方案,能夠對應不同的情況,那麼就應該把這些方案達成共識,後續在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陷入重複的討論。

不論哪種思路,需求管理都不會一直很難,每個人出於自身角度出發,都會多少去推動它的改善,最好能夠有小範圍內的聊一聊,有時候私底下說事情,會講很多臺面上聽不到的東西,這對於你理解需求全貌,很有幫助。畢竟每個人都在走向leader的路線上,純技術的leader,可太難了。

大規模產品技術團隊需求管理實踐

隨著業務的發展,組織會從創業期的乙個主要產品,擴充套件到多個產品。從產品技術的角度,也會逐漸抽象出共享技術部門,進而發展為技術中臺 業務中臺。隨著產品線的擴大,產品需求管理 背後是協作協同 資源排程 就變成了一件愈來愈複雜的事情。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造成協同困難 效率低下,無法支撐業務發展。本文介紹...

軟體的大規模生產

很多人都幻想軟體可以工廠化,流水線化生產,但是這一天卻從來沒有到來。軟體和工廠模式的不同在於軟體是研發出來,而工廠是研發出來後,持續生產。工廠中的生產階段是重點,而軟體的生產階段只需要複製複製,可以忽略不計。所謂的流水線指的是工廠的生產階段,所以軟體很難出現所謂的流水線。那麼軟體是不是無法擴大規模,...

大規模SfM的Cut Expand

expand 判斷cluster的大小。若cluster的image的數目足夠小,不進行任何操作,返回cluster cluster的大小可以進行cut,對cluster進行normalized cut,返回每個image及其所屬的cluster id 將image分配到clustered的c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