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超大規模雲系統 企業要做兩件事

2021-09-23 11:16:41 字數 1510 閱讀 1684

超大規模計算有十分誘人的前景,並且幾乎每個人對其發展前景都有自己的見解。

亞馬遜、谷歌、facebook和微軟通過選擇分布式和松耦合的架構實現了巨大的效率提公升。

與這些大規模架構相反,資料中心架構歷來青睞高可用性系統,它們將儲存、計算和網路部署在成千上萬商用伺服器節點上。

這些超大規模先驅甚至針對特別的需求設計自己的伺服器、交換機和儲存節點。使得雲服務可以很容易地隨著需求增加而擴容,按需無縫新增資源。

他們使用先進的糾錯技術分配資料,從而獲得容錯能力。這種方式利用龐大的伺服器規模有效彌補無法使用**高效能伺服器的不足。

事實上,如果他們沒有採用超大規模系統,也沒有使用其自動配置和無縫擴充套件能力,這些雲服務提供商很可能無法提供目前的服務。他們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就能開發部署出像aws和azure這樣的服務。

採用超大規模的成本問題

目前,it預算將大量的資源分配給支援自定義的成本節約方案,這些方案可以廣泛地橫向推廣,應用到不同的場景。這已經或者正在轉變為新的工作模式。

與此相反的,傳統企業更願意購置更穩定的、無需博士水平即可操作和維護的成套解決方案。本質上,服務提供商花費更多的錢在人的身上來節約技術上的開銷,而對企業而言,人和技術上的投入權衡是正好相反的。

因此,很少有傳統企業成功的轉向使用超大規模雲計算也就不意外了。

絕大多數傳統企業缺乏使用超大規模雲計算服務的先進技術能力——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長期穩定業務量來分攤使用那些技術的成本——而另一些傳統企業在傳統應用和解決方案上已經做了太多的投資。因此,這些企業根本不相信超大規模雲計算更適合他們的企業規模。

即使你開始考慮讓雲服務**商幫助你將企業轉移到超大規模雲上,根據雲容量規劃專門機構vmturbo的最新研究報告,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嚴重低估了部署雲服務的成本。

控制和相容性問題

vmturbo的報告中說,部署雲服務有很多問題,尤其是企業過於注重公有雲的快速供給的優勢,而較少關注到控制、相容性和戰略眼光的問題。

除此之外,企業缺乏對其現有基礎設施成本的正確認識,因此缺乏對比的基準。

vmturbo指出為使用超大規模雲系統,企業需要做兩件重要的事。第一,企業需要乙個向多雲基礎設施演進的策略,即搞清楚什麼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

第二,企業不僅僅需要由雲編配框架提供的自動資源分配的能力,還需能動態的進行自動配置、規模容量調整以獲得最佳的效能和最高效的資源利用率。

然而事實上,許多中大型企業已經負擔得起使用超大規模雲系統的成本,而且幸運的是,一系列其他的優勢和進步逐漸使之變得越來越容易。

新技術(如企業級快閃儲存器儲存)以及軟體定義架構的普及(如facebook主推的開放計算專案)與融合架構相結合,將超大規模雲的基礎元素向更少的自定義和更通用的接入方向發展。

重組的挑戰

超大規模架構仍然會為it技能和角色帶來巨大變化,並且涉及到大量重組,因此帶來一些挑戰。它最適合於新的構建(或至少新專案),而不僅僅是作為技術改型。

大量的效率增加往往發生在資料中心設計階段。例如,你可以不採用冷水機製冷,切換到自由空氣冷卻和中壓配電,使資料中心的溫度保持在乙個更高的水平。

研究表明,將資料中心環境溫度提高每1攝氏度,將節省2%的用電量。

SkyWalking為超大規模而生

譯者 董旭 本人 熱心的朝陽群眾 skywalking做為apache的頂級專案,是乙個開源的apm和可觀測性分析平台,它解決了21世紀日益龐大 分布式和異構的系統的問題。它是為應對當前系統管理所面臨的困難而構建的 就像大海撈針,skywalking可以在服務依賴複雜且多語言環境下,獲取服務對應的指...

訪談 阿里超大規模Docker化之路

林昊 畢玄 阿里巴巴研究員,平台架構部負責人,服務框架 hsf 作者,異地多活專案負責人,目前致力於資源統一管理排程系統建設。眾所周知docker技術這幾年大熱,但是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阿里內部技術人員只能自己私下玩玩,沒法在阿里內部生產環境使用docker,因為docker要求的os版本和核心...

Azure超大規模資料庫入門

雲的優勢之一是規模。我們不會將三大雲平台稱為超大規模。他們在全球擁有龐大的資料中心,擁有數百萬台伺服器,這些伺服器可以視為計算和儲存池。現代的分布式應用程式可以執行在許多計算核心上,每個核心都有自己的記憶體,所有定址核心都達到了tb級。我們從構成雲的所有物理基礎架構中抽象出來,將我們使用的所有內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