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droid的activity中,我們經常使用startactivityforresult啟動另外乙個activity,例如從activity a啟動 activity b,那b何時呼叫setresult合適,能不能再finish()之後呼叫?
在這裡做一下記錄。
直接看下activity的原始碼setresult()
和finish()
兩個方法
public
final
void
setresult
(int resultcode, intent data)
}
private
void
finish
(int finishtask)
tryif
(activitymanager.
getservice()
.finishactivity
(mtoken, resultcode, resultdata, finishtask))}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else..
.}
setresult()
比較簡單就是設定 mresultcode 和 mresultdata 兩個變數;
在finish()
中對resultdata 進行了處理並且呼叫了activitymanager.getservice().finishactivity(),結束了activity。
直接看下上面的關係,可見 mresultcode 和 mresultdata的設定必須在finish()
之前。
同理setresult()
必須在finish()
之前。
一點小感悟
今天去了華為的機試,說實話,題目不是很難,但是自己並沒有發揮的很好,只寫出來一題半,第一題非常簡單 兩個兩位數a,b,輸出乙個四位數,將a的十位和個位放到c的十位和百位上,b的十位和個位放到c的個位和千位上,直接轉化為字串拼接一下就行。第二題有點難度 給出1,3,9,27,81,這幾個數,輸入1 1...
一點小疑問
記得我第一次看nehe教程裡第9課的時候,就被他下面這段 弄暈了 glrotatef tilt,1.0f,0.0f,0.0f tilt the view using the value in tilt glrotatef star loop angle,0.0f,1.0f,0.0f rotate t...
一點小感想
看到實現乙個相同的效果兩個人卻將成功歸結為不同的因素,想起以前看的一本書,裡面寫到 事實上,很多成功者自己的總結都不靠譜,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很難對自己成功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比如我們都有這樣一種傾向 把失敗歸因於外界因素,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耐。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自我服務偏差 此外人類的思維有著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