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代替羅京的工作?
今天剛看到的新聞,「李瑞英公升任播音部副主任,央視新聞主播全歸她管」!今年上半年,《新聞聯播》的王牌主持人羅京去世,6月底也是《新聞聯播》的資深主持人邢質斌退休。
人們生老病死、上班退休都是常態,但對於乙個組織而言,這可能意味著很大的知識流失。,在我的印象中,羅京在世時重要的會議直播都是他在做,但他現在離開了新聞聯播誰做?當然會有人做,但是否能做到他做的那麼好?能否不犯羅京曾經犯過的錯誤保證正常播出,誰敢打保票?估計沒人敢保證。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如果知道當時羅京是怎麼做的就好了,但現在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沒有知識的傳承機制,羅京的經驗、教訓、心得和體會這些寶貴的資源流失了。
沒錯,即便羅京能將這些東西留下來換另乙個人也不定能做到他的水準。這個我也承認,因為新聞主播類似於我們各類學校中的名師,他跟人的個性、背景、心理素質等因素都有關係,但如果有羅京的經驗、教訓、心得和體會,起碼會給新人以提示,給他們以輔助。
羅京的經驗沒有流傳下來,那邢質斌的呢?
這裡也可以向李瑞英副主任建議一下,管理那麼多名聲大、錢多人帥的主持人,你一定也為如何培養新人、建立團隊發愁,不妨多用用知識管理的方法!
有關張藝謀的知識怎麼共享
乙個**的價值在那裡?很重要的一條是在遇到新聞和事件的時候能及時傳遞並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自己的聲音」不是**人本身的聲音,而是乙個**可以整合的各路專家的聲音。那怎麼能夠整合專家呢?
「過去央視採訪張藝謀,一套記者採了,二套記者又去採,接下來,三套、四套、七套記者接二連三都去採訪,惹得張藝謀開玩笑說:「央視還有多少記者來採訪我?」明顯浪費資源。焦利上任後,決心不讓「多個頻道記者輪番採訪張藝謀」的事再發生。他對各頻道新聞類節目資源整合,讓乙個部門記者採訪後,帶回來的採訪資訊,各頻道共享,根據各頻道特點,重新剪輯對外播出。」
以上的說法是一種資訊的共享,乙個採訪的內容大家都可以用。但從央視各個頻道的分工而言,我想將來不同頻道從自己的角度都可能採訪張藝謀,而且也不可能都是乙個記者去採訪。那麼如果讓我去採訪,張藝謀是什麼個性、有什麼特點、已經回答過什麼問題、對什麼問題拒絕回答,如果我不知道,可能很難進行一次高質量的採訪過程。但之前一定有n多個記者或者節目組採訪過張,每個採訪的人都會有他們對張藝謀的判斷,我卻不知道,所以每次張藝謀見到的都是cctv的「新人」在採訪!
沒有知識共享,採訪張藝謀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央視作為中國的國家電視台,建臺數十年、員工上萬、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匯聚了電視行業的精英。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cctv也不斷的嘗試改變著,內部的改革也在進行。
對於這樣的乙個機構,該如何知識管理呢?cctv的一舉一動都是新聞,我們從公開報道的一些資訊中分析了一下他們該如何做知識傳承、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工作。
更進一步說,cctv的業務部門、管理部門、服務部門可能都涉及到知識的傳承、共享、學習和創新,因為沒有知識管理,這個國家大台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服務水平和能力都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重看張藝謀的《英雄》
昨晚,閒來無事,想看個電影,搜尋半天,突然發現 英雄 記得當時放映的時候,還在初中,那個時候的感覺就是看不太懂。或許是因為當時太小了,準備重新看一遍。因為現在已經快30歲了,人生閱歷也都有了。應該能看懂了吧。這次看的比較有耐心也比較細心,裡面各個場景的切換,衣服的更換,都看的比較清楚。看完之後,對 ...
從「土豆」看軟體
之所以用 代替,是因為我認為軟體設計 開發測試等方面太多了,我只說軟體需求這一方面。上篇文章中提到兩個 買土豆的故事 故事一中的張三和故事二中的甲,都屬於 聰明 的人,他們為老闆想得周到,老闆一句 看看市場上有賣土豆的嗎?和一句 買點土豆回來。引發了張 李和甲乙的不同的反應。但是給人比較統一的感覺就...
從積木看專案
培訓多少是有些枯燥的,印象中那些關於專案管理的培訓大多是乙個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士以授課或者討論的方式向在座的學員傳授知識 心得或者一些實踐技巧。最近參加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專案開發實踐課 樂高遊戲體驗 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其實是在玩樂高積木,如果拋開遊戲背後的東西,單純玩玩積木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