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三才理念的內涵與淵源
[url]
(道、儒、佛三家文化體系對「三才」的理解和影響)
按:此文出自恩師《職經》一書
何為「三才」?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中,首先提及「三才」理念的,應該是先哲老子的《道德經》。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後世道家學派的學者,進一步把「三才」簡化為「天、地、人」三才,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方面因素。
道家學說中的
「天時」,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天氣、時令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動植生態變化和人類生活習性的適應程度;二是指特定時空下的政治變革和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紛爭。
道家學說中的
「地利」即是有利於人類長、養、生、息的最佳地質面貌及相關生態環境。我們的先人統稱其為「風水學」或「堪輿學」。
道家學說中的「人和」,也就是今人
所謂的「人際交往」。進一步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人際交往」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需要。對於人類來說,相互交往、互通訊息如同道德需要和審美需要一樣,也是一種精神需要。而且作為人類精神需要之一的交往需要更強烈,以至任何缺少同他人交往的人,都會深感痛苦。
此外,道家學說還有「三才」
在天為日、月、星;在地有水、火、土;在人為精、氣、神的說法。
繼孔子三次問禮於老子而創儒家一派後,儒家學者便將「三才」理論倡導演化為君臣、父子、夫婦三綱來規劃人倫。
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後,佛教徒又將「三才」演化為過去、當今、未來三世因果來教化人類。
在我國古代,提起「世外高人」,無外乎所謂的那些「看破紅塵」、隱居江湖和山野的高道、高僧和賢達之士。究竟他們高明在何處?為何古時的文人、武士;達官、世子,在他們遇到人生困惑時,都喜歡到深山老林中的道觀、寺院;茅庵、竹院去諮詢裡面的高僧、高道和當代名儒?在這一篇的系列章節中,我將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