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網路體系結構,是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來有點艱難。在研究了《計算機網路》及一些參考資料後,我在這裡談談我對iso參考模型中各個層的理解,希望以更通俗的方式解讀《計算機網路》中對該模型的介紹,理解有誤的地方希望指正。
我覺得有必要在我們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實際概念與各個層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絡,這樣也許有助於我們的理解,我參考了幾個**的資料和課本的內容,做出一張關聯表,如下:
先說下第一層,也就是物理層,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主要包括佈線、光纖、網絡卡之類的物理裝置,主要的資訊傳播方式就是電子訊號的傳播,這應該就是區分第一二層的主要地方。這說明,物理層上的組成主要是訊號的傳輸介質和一些物理介面。
第二層是資料鏈路層,主要關聯名詞有:交換器、mac位址、網絡卡、驅動程式等。從這幾個關聯名詞可以看出,資料鏈路層的主要任務是將乙個原始的傳輸設施轉變成一條
邏輯的傳輸線路(語出《計算機網路》)。也就是說,資料鏈路層主要功能是資料的解碼和編碼,並進行錯誤
處理、流量
控制。有些資料將資料鏈路層分為兩個子層:**訪問控制層(mac)和邏輯鏈路控制層(llc),這也是按照資料鏈路層的主要功能劃分的。
第三層網路層,主要關聯名詞有:ip和
路由器。所有與路由器相關的活動都是在第三層進行的。只要理解了路由器的主要功能——「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位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基本網路層的功能也就理解了一大半了。也就是說,網路層的關鍵功能就是:尋找目標位置和選擇傳輸路徑。
第四層傳輸層,主要關聯詞:「資料報」、
tcp、udp。傳輸層,簡單說,就是起乙個資料處理的功能。這裡的資料處理方式包括:在必要時把資料分割成小的單元;為保證連線的「完全無錯」,給各個位元組生成序號,以供驗證資料完整性。可以這麼說,傳輸層,就是使得資料更適合於網路傳輸,以及保障了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
第五層會話層和第六層對話層,從iso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的層次對應關係來看,兩層貌似有些多餘。tcp/ip模型並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由於當時感覺到並不需要它們,所以沒有將它們包含進來。來自osi模型的經驗已經證明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對於大多數應用來說,這兩層並沒有用處(語出《計算機網路》)。
第七層應用層,最好理解的一層了。就是系統上應用程式專有的層次了,像http、
smtp
、dns和ftp都是第七層的協議。這就是最終與我們直面打交道的層面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網路運作的基本原則就是「傳遞資訊」每一層的分工都是很明確的,學習這些模型關鍵要理解各個層分別代表什麼,體會每個層面的資料傳輸。
用寫信收信的方式模擬下整個網路傳輸過程。首先是寫信和收信,應該屬於應用層,這時候各種語言文字、格式習慣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應用協議;將信件投放到郵局,郵局統一規劃信件的存放和處理就屬於傳輸層;這時候郵局可以選擇郵件運送路徑,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郵戳、信封大小規格也不同,怎樣投遞到目標郵箱中,這些都屬於網路層;送信任務的下達屬於資料鏈路層;最後,各種運輸工具、人力投放信件到郵箱等都屬於物理層。
這樣,對iso模型各個層就有了個大概的輪廓。理解了iso模型,理解後面的tcp/ip參考模型也就更容易了。寫信與收信的模擬例子是自己想的,所以模擬得不是很完美的地方也希望能幫我糾正,謝謝~!
理解osi參考模型分層
對網路排錯指導 1物理層故障,檢視鏈結狀態,傳送和接收的資料報 2資料鏈路層故障,mac衝突,adsl欠費,網速沒辦法協商一致,計算機連線到錯誤的vlan 3網路層故障,配置錯誤ip位址,子網掩碼,配置錯誤的閘道器,路由器沒有配置到達目標網路的路由 4應用層故障,應用程式配置錯誤 參考模型與網路安全...
如何理解OSI參考模型
一 了解osi七層網路模型 二 了解資料傳輸的封裝和解封裝的過程 三 資料傳輸過程 1.應用層 2.傳輸層 3.網路層 4 資料鏈路層 5.物理層 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 於1984年1制定了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訊...
對遞迴模型的理解
一.遞迴模型 分而治之的思想也就是典型的遞迴思想,遞迴思想的核心就是 遞迴模型 的建立,遞迴模型 就是處理這類問題的乙個 相同的框架,這個框架不僅僅是處理總問題的框架,也是處理組成總問題的子問題的框架,這個框架具有公用性,要適用這種公用性,就可以推斷得出,這類問題的結構就有遞迴性質 從前有座上,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