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確如摩根斯坦利廣為引用的報告中說的那樣,我們已經進入了乙個激動人心的新的技術週期,「創新」一詞近來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熱門到什麼程度了呢?當我在去美國的飛機上寫這篇卷首語的過程中,隨意翻看的幾份報刊上竟然有不下三篇文章在談創新。
這種簡單的思維方式非常可笑。稍具科技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創造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即使是里程碑式、顛覆性的全新理論、理念,真正研究一下發展歷程細節,絕大部分也都是在多人不斷探索的基礎上才誕生的。那種獨居深山、面壁十年而大功告成的故事不是沒有,但在當前天下一家的資訊化現代社會中,幾乎已經成為神話。可以說,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其實大多是某種意義的山寨或者許多模仿積累的結果。牛頓早已說過,我們都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麼,到底什麼是創新呢?
現代對創新的系統研究由2023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奠基。他在書中提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創新與發明(invention)不同,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無法創造價值的發明不能稱為創新。
大師的理論在實踐中可以得到檢驗。google的pagerank演算法以及一系列相關技術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見證的最大傳奇發明之一。但如果不是通過adwords而找到了商業模式,pagerank仍然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adwords恰恰是google山寨付費搜尋之父billgross的結果。
本期雜誌的封面策劃「敏捷在實踐」也給我們提供了乙個很好的樣本。在各種敏捷方法誕生的過程中,先驅們基本上都少不了從其他人工作中獲益,幾乎所有敏捷先驅們都會提到複雜科學理論對自己的影響。
scrum方法最早的萌芽是kenschwaber從杜邦公司一位化工過程控制專家那裡取經而來。
adaptive方法的創始人、著名敏捷專案管理權威jimhighsmith承認,20世紀90年代早期給微軟做諮詢期間,他們以實踐為中心的開發方法使自己大開眼界,而耐克公司以結果驅動的運動鞋設計流程也是adaptive方法的重要思想源泉。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來關注度很高的精益方法,居然借鑑自看上去最不以人為本的汽車製造業。
而對敏捷影響最大的kentbeck則早就說過,構成極限程式設計的每一塊積木都不是什麼新東西,但極限程式設計提供了新的框架將它們組合起來。
《敏捷宣言》的創始人之一martinfowler在最近接受我們採訪時明確表示,他不認為敏捷運動中有多少里程碑性的事件,整個過程是由許多小的進步組成的。另一位傳奇人物wardcunningham(他是本期「名人堂」欄目的主人公)是wiki、模式、重構等諸多思想的創造者,但他有一句名言:「想法不值錢,有時候推廣反而更重要。」
這些冷靜的觀察,值得我們許多奢談創新乃至忘記了本質的同行思考。
創業思考 山寨還是微創新?
創業企業資源有限,志向又遠大。對於科技類公司 主要依賴軟體提供產品 來說,是拿別人的方案改改先用起來,還是自主開發呢?這個問題十分困擾人,因為各有利弊。總的來說,利用別人的開源解決方案專案完成的快,功能強大,成本低。但開源方案最大的缺點是底層架構有自己的邏輯,專案的發展和底層架構的邏輯一般會發生矛盾...
從高朋裁員說起 山寨,不是創新的「中國模式」
日前,國際 巨頭groupon投資的國內企業高朋網傳出訊息 連續性地規模裁員 這一訊息,距離groupon高調入華尚不足半年,於是業界歡呼這是中國 們的集體勝利,甚至更是 中國式創新 的集體勝利。但在事實上講,眾多的 並沒有哪一家是中國創新出來的 商業模式,而僅僅是對groupon的山寨。無論從經營...
體制化與創新
專案做完有種終得解脫重獲新生的感覺,滿心歡喜的策劃著我的旅遊和shopping,然而調休的大好心情被不期而至的滂沱大雨一掃而盡,在雷聲陣陣中看電影吃零食雖是無奈之舉回想也不失一種享受,再次重溫了 肖申克的救贖 對其中的體制化有了新的理解。以前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是一家只有二十多人的小公司,感覺就是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