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貧說富(2009-05-09 10:01:26)
標籤:雜談
我上面講過,窮困為我們教育孩子提供了富人所沒有的優勢。這種優勢,本身就是一種財富。無論是家長和孩子,都應該為擁有這種無形的財富而感到富足。有形的財富也許需要對孩子適當掩蓋,但這種無形的財富則一定要告訴孩子,讓她或他為此而感到驕傲。
我們在美國曾聽到過不少這樣的故事:一位親友住在個富人區,房子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好了。但是她對我們說,這樣的房子,在這個區還是顯得寒酸。一次女兒帶同學來家玩。同學好奇地問:「你們家的房子怎麼這麼小?」以後女兒就再不帶同學來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對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慚愧,乃至每次校車來家門口接送時,他都不用前門用後門,繞著走大房子鄰居的過道。無疑,家境打擊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這兩個家庭在經濟上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水平。如今我工作三年,還沒有買房,租的是本區最便宜的房子。女兒請過許多小朋友來家裡玩。大多數來了一次以後就再也不來了。大概是家長看到我們家實在太寒酸、不願意送孩子來吧。在我工作前,情況就更糟糕。全家擠在頂層的小閣樓上,女兒根本不可能請小朋友來。女兒三歲多時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就問她:「你們家怎麼沒有車呀?」女兒來問我們,我們直截了當地告訴她:「我們沒有錢買。」
這樣的境況會不會影響女兒的自信呢?我們並非沒有擔心。女兒出生前,我們的生活圈子主要是校園,非常單純。師生們不會以貧富來判斷人,我們自然也全無階層意識。但是,孩子一進幼兒園、特別是一上學,我們也跟著進入了真正的社會,開始碰到許多「勢利眼」,當然擔心女兒的心理有影響。可是觀察了幾年,發現她在這方面幾乎完全「免疫」,在各種群體中都表現得非常自信,既不嫌家貧,也不羨慕人家的財富。她在幼兒園時,一位四歲多的小朋友還當眾驕傲地宣布:「我住在大房子裡,我們家很富!」 七歲時,女兒的乙個小朋友來家裡玩。她看了看我們家,然後問:「你們家是窮的還是富的?」女兒坦然回答:「屬於偏窮的。你們家呢?」「屬於偏富的。」另有一次是在學校裡。當她的乙個同學知道我們是租房住後,就直截了當地說:「真是太糟了,你們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對此,女兒都能淡然處之,從來不覺得自己比誰低。而我們周圍不少人都為女兒的快樂而感動,會問我們:「你們有什麼辦法讓孩子這麼快樂?」甚至我們健身房的一位服務人員稱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快樂的孩子。這些話當然有許多客氣的成分。但女兒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則是無庸置疑的。
為什麼女兒生活在乙個很窮的家庭卻能這樣自信?我以為關鍵在於家長的態度。乙個孩子的幸福感和家裡的經濟狀況其實並無直接的關係。她穿的是舊衣服,不是名牌,但只要很舒服,她絕不會介意。小孩子除非你特別去教,不會有什麼名牌的意識。家裡窮,但還是有吃有喝,她並不會挨餓。她真在乎的,其實是家長花多少時間照顧她、和她玩。很多百萬富翁的子弟,因為家長太忙,無心顧孩子,住在大房子裡反而很壓抑。對此,任何孩子都不會羨慕。所以,在貧困的環境中,如果家長安貧樂道,並且充滿自信,孩子也會如此。家長若是因為少幾個錢就人前人後抬不起頭,孩子就會跟著自卑。老實說,我們能夠在這種生活環境下把孩子教育成這樣,當然也不是沒有任何外在條件的。畢竟,我們夫妻兩人都在耶魯讀博士,屬於在美國受了最好的教育的人,而且也知道貧困是暫時的,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甚至還有些居高臨下的優越感。這些在教育孩子中都能流露出來。而在一般的窮人中,象我們這樣背景的人就實在太罕見了,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不過,即使承認自己擁有許多非物質的教育特權,我還是以為我們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法是可以傳授的、可以被那些沒有「特權」的人所掌握。畢竟,這裡最關鍵的地方是和孩子如何溝通,並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會關係。以下是我們和孩子交流的幾個原則。
首先,要認識到窮本身是一種優越。我在上面已經反覆講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窮會帶來了許多優勢,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夫妻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這筆財富,覺得比許多富人都富有。當家長真實地這樣想和行為時,就會不自覺地感染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富有。我們從來不對孩子迴避自己的經濟問題。房子小,沒有車,我們都痛痛快快地告訴女兒:家裡沒有錢。不過,我們同時提醒女兒:許多有錢人家的孩子,父母沒有時間和孩子玩。你願意媽媽出去掙錢,然後買車買房子,但要找個人看你,媽媽沒有時間和你玩嗎?五歲以下的孩子一聽到這些,馬上會選擇媽媽而不是房子和車。這是孩子天生的價值觀念。但當大人把房子和車看得過分重要時,就會扭曲這種價值觀念,給孩子帶來許多心理問題。
在本書的另一篇文章中,我還講到女兒的一位同班同學傑克。那孩子家裡很富,有幾棟房子,平時帶著手機,有事情就打**給父母。女兒乙個月一美元的零花錢,都存到銀行裡;他則乙個星期就一百多塊,如月花光,經常到自動售貨機上買東西吃。這個孩子的父母,一天到晚忙著自己的房地產生意,**打個不停,把孩子放在一邊玩電子遊戲,乃至他的閱讀水平還不趕不上女兒兩年前的程度。因為學習差、能力低,在班裡也不很人氣,很少有朋友。女兒一直對他非常同情,兩人反而變得挺要好。這個男孩子其實非常懂禮貌,待人很好。這也是女兒喜歡他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直鼓勵女兒幫助她。所以,在女兒的眼中,他不僅不「富」,而且一直是個弱者。喜歡為未來操心的女兒有時還替傑克發愁:他長大會找不到工作的,會窮的。
這一系列的經歷,也許多少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還住在很便宜的房子裡、女兒卻一直很有信心的原因。即使如此,我還是要打預防針式地和她討論貧富的問題。比如,當聽了她告訴小朋友自己屬於偏窮的家庭時,我為她的坦然而高興。不過,有些現實,大人不提醒,孩子未必能注意到。因此那天在哄她睡覺時我還是問她:「你真覺得咱們家很窮嗎?你看看:你學芭蕾、學鋼琴、學中文… 有多少孩子象你學這麼多東西時?」她馬上恍然大悟,告訴我她比她班上的大部分同學課外學的東西都多,她其實很富有,而即使從物質上論,這些也都是要花錢的。我又問她:「你願意放棄這些課,省下錢來象別的同學家那樣買個大房子嗎?」她馬上說不願意。最近,我們確實在考慮買房子的事情,全家還一起出去看過房子,不停地討論學區、**、地點等等問題。這時女兒特地插進來向我們強調:她寧願住個小房子,可以省下錢來學芭蕾和鋼琴。可見,教育和錢財對她來說都是財富。但她知道在這些不同的財富中作出選擇。
女兒在八歲時為什麼就能這麼自覺地重視自己的教育呢?一大原因在於我們不斷教育她:物質上的貧富都是暫時的,關鍵要看你自己的素質。而這種素質,又是通過教育獲得的。當年我們從紐黑文的小閣樓搬到波士頓近郊的一套兩臥的連體式房子中,對女兒震動很大。新居雖然屬於當地最便宜的檔次,畢竟有兩層。那年她五歲,興奮得跑上跑下,嘴裡不停地說:「好夢成真!」她媽媽馬上不失時機地教育她:「看看,爸爸工作很努力,受了良好的教育,掙來了錢,所以我們都可以住好一些。」在未來一兩年(大概是她十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恐怕會買房,居住條件又會有明顯改善。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教育她:「我們能買房子了。因為爸爸工作很努力。努力總會有結果的。」這樣,她小小年紀就看到乙個努力的人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狀況。這種「人生實況轉播」,也是富人家不可能作到的。一天,她練了乙個小時的琴。晚上我擁抱她道晚安時說:「寶寶,你今天練琴很努力,爸爸很為你驕傲。謝謝你給爸爸當這麼好的女兒!」她親吻我的臉說:「爸爸,我也很為你驕傲!」我馬上問:「你為爸爸驕傲什麼?」她看看我說:「你也很努力,給家裡掙了錢回來,讓我們過這麼好的日子。」看來,她對所有的一切很珍惜。現在她非常自律、用功,對未來非常有信心。這也都和我們在窮中發現的財富有關。
所謂「人窮志不短」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氣話,而是有具體內容的實話。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