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又稱《周易》或《易》 ,成書於殷末周初。 它是研究宇宙自然萬物 ,以及人類社會變化的一部古典哲學著作 ,其中包括了較為豐富的古代養生思想。 《易經》利用 8卦及 64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 ,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 ,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 ,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 現存的《周易》包括兩部分 ,即《易經》和《易傳》。
《易傳》從陰陽五行等角度對人的精、氣、神、意進行研究 ,認為「性」 (神 )是生命的本質 ,從養生上講是先天元機 ,處於主宰地位;而「命」 (形 ,即身體 )是生命的本源 ,從養生上講屬於生理機能。 「性」與「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無性則命無所適從 ,無命則性無所寄託。 我國後來的養生學多被稱為「養性之學」、「性命之學」 ,也就是因為《易傳》奠定了其理論基礎。
《易傳》從「一陰一陽之謂道」出發 ,肯定了自然界中存在著陰與陽、動與靜、剛與柔等兩種相反勢力的「相摩」、「相盪」 ,這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 《易· 繫辭》中說: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說 ,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由相對靜止而又運動不息的「太極」發展而來的。 太極生「兩儀」、「四象」 ,再生萬物。 我國後世創立並流傳至今的太極拳 ,其思想蓋源於此。
先秦諸子中的老子 ,是道教的創始人 ,被後世神仙家們奉為祖師。 老子哲學中包含了豐富
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其根本的觀念是虛無、無為。從這種哲學觀念出發 ,形成了「恬淡寡欲」、「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和養生原則。 《老子》中說: 「致虛極 ,守靜篤。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覆命 ,覆命曰常 ,短常曰明。」這些話都強調「致虛」、「守靜」 ,指出虛和靜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狀態 ,人們應該歸復於生命本源的虛靜狀態。老子的這些思想成為後世以靜養生
的認識論和方**的最重要原則。
老子首先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保健理論。他在《道德經》中說: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這裡的道是指自然規律之意。 老子認為 ,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根本 ,人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一定要順乎自然的變化規律。只有這樣 ,才能健康長壽。這種順乎自然的思想對後世的
影響很大 ,後來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的「四季養生法」、「十二月養生法」、「十二時辰養生法」等 ,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學無所不窺 ,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子以相對主義、復歸自然來否定充滿矛盾的現實 ,把「無為」思想發展到極端。 基於這種哲學觀點 ,他提出「心齋」、「坐忘」等精神修養的方法。 這些內容確實對後世養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所謂「心齋」 ,即靜心守志 ,真正做到「虛無」。 所謂「坐忘」 ,即忘掉一切人和事 ,「墮肢體 ,黜聰明 ,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後世養生家對「心齋」、「坐忘」很是欣賞 ,把它作為靜功養神狀態的描述 ,並進行了種種發揮和解釋 ,成為「靜功」的重要內容 ,在古代養生史上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 ,莊子使用「養生」一詞的內涵 ,與體育中通過身心鍛鍊或修養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是有所不同的。
《黃帝內經》成書於西元前 722~ 221年 ,託名黃帝與歧伯所著 ,共 18卷。 它是戰國時期對前代醫學和養生經驗進行系統整理而成的 ,包含著極為豐富的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中已有若干人體解剖的知識 ,對人體生理功能與病變亦有了初步的認識。 《靈樞· 經水 )中寫道: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 ,切循而得之 ,其死 ,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 ,府之大小 ,彀之多少 ,脈之長短 ,血之清濁 ,氣之多少 ,… …皆有大數。」在《素問· 上古天真論》中 ,還把善養生的「古人」與不善養生的「今人」加以對比 ,闡明了養生保健的基本原則: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年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亡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素問· 宣明五氣論》中說: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是謂五勞所傷。」這就是說 ,養生必須在生活上要有節制 ,要講究規律。
《黃帝內經· 素問》中還告誡人們要根據不同季節的自然變化來注意生理衛生 ,認為陰陽
四時是「萬物之終結」 ,「死生之本」 ,所以「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養生必須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春夏兩季是生長發育的季節 ,人不妨晚睡早起 ,在戶外活動。 秋季 3個月 ,萬物已長成結子 ,是收穫的季節 ,人應早睡早起收劍神氣。 冬季 3個月是收藏的季節 ,天地冰封 ,萬物蟄伏 ,人應早睡晚起 ,去寒就溫 ,不使**外露 ,以符合養藏之道。《內經》還提出了疾病重在預防的思想: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 」
《呂氏春秋》一書是秦相呂不韋組織手下門客集體撰寫的著作 ,成書於戰國末年。該書綜合諸子百家的學說遺論 ,有著系統的養生思想。《呂氏春秋》比較詳細地闡明了要長壽就要講究養生的道理 ,其方法是「順生」、「節欲」、「去害」、「主動」。
所謂順生 ,就是順應人體生理機能、自然、生活等規律 ,不能違背這些規律來生活。《孟春紀· 本生》中說: 「凡生之長也 ,順之也。」《仲春季· 情慾》中也說: 「古之治身與天下者 ,必法天地也。」法天地 ,就是效法自然、順其自然的意思。 至於如何順其自然 ,書中也有具體的回答。 《季春紀· 盡數》中說: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 ,莫不為利 ,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以養生 ,故精神安乎形 ,而年壽得長焉。」這就是說 ,自然環境可以對人有利 ,也可以對人有害 ,順其自然則有利 ,逆其自然則有害 ,因而養生要「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 ,去順應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
所謂節欲 ,就是說生活要有節制。《孟春· 重已》中說: 「富貴而不知道 ,適足以為患 ,不如貧賤。 貧賤之致物也難 ,雖然過多奚由。 出則以車 ,入則以輦 ,務以自佚 ,命之曰招蹶之機。 肥酒厚肉 ,務以自疆 ,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 ,鄭衛之者 ,務以自樂 ,命之曰伐性之斧。」告誡人們養生必須順其自然需要 ,要有節制 ,如果過分貪圖享受 ,就會傷害身體。 以車代步是自找癱疾 ,肥酒厚肉是斷腸之食 ,美色淫聲是伐性之斧。
所謂去害 ,就是指去掉那些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因素。 《季春紀· 盡數》中說: 「畢數之多 ,在於去害。何為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 ,五者充形 ,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 ,五者接神 ,則生害也。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 ,七者動情 ,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 ,莫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這些都是古人在生活實踐中得出的關於養生的經驗之談。
所謂主動 ,就是指運動。《呂氏春秋》講養生最值得推崇的 ,是繼承了華子最早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 ,明確提出養生貴在運動的主張。 《呂氏春秋》指出: 「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動也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 ,精不流則氣鬱。」這就從一般人的生活出發 ,用淺顯易懂的道理 ,論證了運動對人體機能的效應。
在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醫家、神仙家、道家對養生的認識不同 ,養生方法各異 ,因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養生之道。歸納起來 ,大致可分為 3種型別: 第 1種側重於飲食起居方面 ,如《黃帝內經》所主張的「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第 2種注重精神修養 ,恬淡虛無。 如莊周在《莊子》中說: 「無視無聽 ,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 ,無搖汝精 ,乃可以長生。」第 3種就是通過身體運動來養生的 ,如《呂氏春秋》所說的「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總之 ,在先秦時期 ,由於諸子百家和珍貴歷史典籍的出現 ,使得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得以萌
生 ,並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數量單位
中國計算數量是以十進位制,共計為 一 十 百 千 萬 億 兆 京 垓 秭 壤 溝 澗 正 載的等單位。哈哈,按傳統說法,億就是1後面加5個0,如此說來現在中國有很多人,特別是城裡的大部分人已經是億萬富翁了。我語文不好,這些單位的垓我都不會讀,查金山詞霸,沒有收錄,金山也不會讀,說明不光我差勁,上網查...
中國傳統民間遊戲彙總
文化是乙個國家 乙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民族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堅定,源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從政策角度出發,更重要的是向廣大的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因此,本專案的切入點為中國古代民間傳統遊戲的弘揚及創新,在保留原有遊戲形式的基礎上,...
抗衰老藥物中國傳統的食品
蜂蜜 核桃仁 松仁 枸杞 曬乾棗 香油等中國傳統的食品,這些都是中醫學中很重視的抗衰老藥物。蜂蜜中含有近47中微量元素以及多種蛋白質。長期服用,可以 強制輕身,不飢不老 東西方自古就有很多人因久食蜂蜜而壽過百年。因此,它的神奇功效早已被人類所公認。核桃仁是傳統的補益並且能延緩衰老的藥物。現代醫學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