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設計師到架構師過度 筆記

2021-08-08 06:28:10 字數 1836 閱讀 3397

1. 架構設計入門。

2. 領悟大系統架構設計。

3. 從需求到架構的全過程。

4. 結合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思想:「分而治之」和「迭代式設計」。

運用的方法:「邏輯檢視+

物理檢視」。

模組劃分的不同方法:功能模組、分層架構、用例驅動的模組劃分過程。

設計方式:「水平分層」、「垂直劃分功能模組」、「從用例到類、再到模組」、「想到哪切到哪」。

概念架構設計

概念結構如何設計:

????詳見書。

大系統和小系統結構的區別:

1.「概念架構的不同」,歸根溯源是「關鍵需求」。

專業的架構設計師,必須掌握架構設計的「工程化過程」。

統一不同成員對架構的理解????

統一思想??????

第乙個問題:

什麼叫做概念?一般性的表述。

比如電腦這個詞,代表

的不是乙個單獨的東西,而是一類事物。所以這種一般性

的表述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概念」。

軟體架構概念分成兩類,組成派和決策派。

架構設計是分與合的藝術。

架構=組建+互動

解決三個問題:

1.設計架構時,架構檢視為什麼不可少?

2.什麼是架構檢視?

3.如何運用「邏輯檢視+

物理檢視」設計 乙個系統的架構?

邏輯架構規定軟體系統由哪些邏輯元素組成以及這些邏輯元素之間的關係。

具體而言包括:邏輯層、功能子系統、模組。

「模組+

介面」是設計的基本內容:

1.識別模組。

2.規劃模組的介面。

3.明確模組之間的使用關係和使用機制。

物理元素及之間的關係、以及部署到伺服器上的策略。

1。分而治之。

2。迭代式設計。

「需求決定架構」之所以是廢話,是因為它沒有告訴開發人員「架構設計怎麼做」。

1。設計架構包含哪幾個步驟?

1)需求分析。

2)領域建模。

3)確定關鍵需求。

4)概念架構設計。

5)細化架構設計。

6)架構驗證。         

2。步驟之間的關係?下游步驟的「輸入」依賴的是上游步驟的哪個「輸出」?

做好架構的三個必要的條件:

1。原則

1:看透需求。

2。原則

2:構架大方向正確。

3。原則

3:設計好架構的各個方面。

架構師對大中型系統關注的三個重點:

1。重大需求。

2。特色需求。

3。高風險需求。

6個步驟:

1.需求分析。

2.領域建模。

3.確定關鍵需求。

4.概念架構設計。

5.細化架構設計。

6.架構驗證。

領域建模實踐的精髓是:業務決定功能,功能決定模型。

概念架構:直指系統目標的設計思想、重**擇。

突破「需求列表」思維,應以「二維需求觀」來看待需求。

質量的三大分類:

《uml和模式應用(第

2版)》

約束需求=業務環境因素

+使用環境因素

+構建環境因素

+技術環境因素

每乙個架構師都要精通「功能、質量、約束影響架構的不同理解」

在設計架構時,就是要通過為功能規劃職責協作鏈來發現職責,再將職責分配到子系統等軟體單元中去,後續就可以定義介面,協作協作方式了。。。

《敏捷軟體開發生態環境》

領域只是的核心是領域概念之間的關係。

《高效能人的七個習慣》

如何從程式設計師到架構師?

程式設計師是一種比較耗腦力 比較辛苦的職業。在中國,年齡比較大的程式設計師是很尷尬的,你去投簡歷,人家一看三十幾歲了,可能就把你往後排,看看有沒有那種小年輕 能夠加班的。程式設計師一定要規劃好自己的發展道路,到了某一天,你是繼續做開發,還是做技術管理,還是做產品,還是做架構師,或者說去送外賣,跑滴滴...

學習演算法 從程式設計師到架構師

include 意願 include 想象力 include 離散數學 include 思考 include 良知 include 意志 include 技巧 收穫 s 0 章節 n 1 章節號 收穫 p n 學習 while n 1 n 35 if 練習沒做 做練習 良知 思考 回顧總結 n 1 ...

從程式設計師到架構師 踏上架構旅途 思考從未止步

在我心裡,程式設計師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普通程式設計師 工程師和架構師。普通程式設計師是編寫 的人。編寫 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能讓程式跑起來,能正確地處理業務流程和對資料進行計算,就可以說 會編寫 程式設計師需要熟悉整個程式的邏輯及處理過程,需要熟悉程式語言的特性,還需要熟悉一些計算機作業系統的互動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