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起即斷,念起不隨,念起即覺,覺之既無,

2021-07-24 02:25:17 字數 1399 閱讀 5942

這是禪定時的法門.所謂「念」,指的是我們內心因境、因情等各種不同的狀況而浮現出來的念頭,這些念頭既是入門時的大障礙,也是修成以後的資糧.其次,你要了解什麼叫做「覺」,這裡特指「覺知」,但是覺知很難解釋,**慣用的方法就是叫我們把手放在背後,五指伸開又合攏,如是數次,然後問我們,為何看不到卻知道手掌的狀態呢?這就是「覺知」了.所以,覺知是我們意識中那一點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狀態,能夠包含一切的明性,**把「覺知」比喻成貓,「念頭」比喻成老鼠,整個禪定的過程就是乙個貓捉老鼠的過程,即覺知與念頭博弈的過程.剛開始禪定的時候,覺得很累、腿疼,因為覺知很弱,念頭很強,是「小貓捉大老鼠」,經常被老鼠拖著到處跑,這個層次就叫「粗念住」;等到了後面,貓長大了,對付老鼠就不費力了,只需盯著老鼠,老鼠就乖乖的了,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禪定的「細唸住」境界,禪定就會滿心歡喜,不累也不煩躁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禪悅」).如何鑑別呢?通常以2個時辰也就是4小時為依據,禪定4小時以上不覺疲倦者,細唸住的境界就到了.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下面幾句話就好理解了:

念起即斷——念頭一起來,就停住,掐斷它(像貓發現了老鼠,一爪子就按上去逮住它);

念起不隨——念頭一起來不要跟著念頭走(剛開始小貓會被大老鼠拖的團團轉);

念起即覺——念頭一起來就要發現它(像貓隨時注意老鼠的動靜);

覺之既無——保持自己的覺知,念頭就漸漸的木有了(像大貓盯著小老鼠)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宣化上人開示 

住在萬佛聖城的人,一定要用真心來修道,時時刻刻要迴光返照,檢討自己的身心,是否犯了殺盜淫妄酒這五種基本大戒?要時時刻刻謹慎守戒,懇切修道,以三步一拜兩行者為榜樣。他們時時管著自己,刻刻不打妄想。可是有時還有妄想,但他們能即時覺悟,知道自己不對,把妄想收回來。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覺悟了就沒有了。

為什麼要打妄想?因為沒有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關打破。所以眼為色塵所汙,耳為聲塵所惑,鼻為香塵所誘,舌為味塵所移,身為觸塵所迷,意為法塵所動,被六塵顛倒。那麼,若能有覺悟的心,就可把妄想的根找出來。若能不被六塵境界所惱亂,便證初果阿羅漢的果位。

證初果的人,眼見色而能轉色塵,耳聽聲而能轉聲塵,鼻嗅香而能轉香塵,舌嚐味而能轉味塵,身覺觸而能轉觸塵,意緣法而能轉法塵;都能把它們轉過來。所謂『不入色聲香昧觸法』,也就是不被六塵所搖動。這時候,名也不能搖動,利也不能搖動;對一切的一切,無動於衷,也就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時時不被外物所搖動,刻刻不被境界所迷惑。

我們修到這種境界時,還要努力用功,不能懈怠。若是稍有懈怠,**病又現出來。所以修道人,要再接再厲,勇猛精進,只知修行,不打妄想,這才是真正用功的修道人。

有人在這裡不用功修行,只跟著人家做,所謂『隨梆唱影』。看人家在念佛,也跟著念佛。為什麼要念佛?不知道。看人家在拜佛,跟著拜佛。為什麼要拜佛?不知道。乃至誦經、持咒、打坐等,一概不知究竟為什麼?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簡直是混光陰。無論什麼事,一問三不知,這樣修道,多麼可憐!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既然是凡夫,長劫輪迴在六道,不起心 不動念是肯定做不到的。起心動念再正常不過了。真正能做到不起心 不動念,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換句話說,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聖者,那不是凡夫。對凡夫來講,念起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這個念頭很恐怖,肯定是惡念多 善念少,肯定是如此。所以菩...

突然就開始懷念起醫生的工作

突然就開始懷念起醫生的工作。離開這個行業已經有幾年了,現在的我,只是乙個了解一些醫學知識的軟體工程師,想重新回去,似乎已是不可能了 至少在中國是這樣。大學臨畢業的時候,我正式告別了自己的專業,而六年的學習變成了一種知識的儲備,當然這其中學到的很多東西讓我受益至今。同學們問我 為什麼要 棄醫從計 呢?...

陪你看這世間 緣於念起,止於悟覺

如何證明乙個人愛你 哪怕思念只有一秒,就能證明這個人已經愛上你 在數學中,一和三的差距大於零和一,而在生活中,零和一的差距,要大於九十九到一的距離,零和一的差距是一種從無到有的境界,就像愛上乙個人可能就在一瞬間,討厭乙個人,僅僅因為對方的乙個舉動,一但有情緒在內心中滋生,或悄無聲息的蔓延,或如決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