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多讀書?

2021-07-22 17:06:31 字數 3300 閱讀 1448

為了要自由。 

真的,別笑,其實就是為了自由才去讀書的,至少我是這樣。

*因為只有乙個人,讀了足夠多的書,有了足夠深的思想,了解了足夠多的知識,才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型去辨別事情的能力,才會有思想上的自由。 什麼都看,並不因為相信一方,就與另一方敵對。也不因為不相信一方,就仇視,攻擊他們。更多時候,有了思想上的自由甚至可以不固定的站在某一方,心態開放的同時,可以理解「不同「與「不合理」。

就是這樣。

不過你要放在三年前問我為什麼讀書,或許我還會中二的告訴你為了民族的崛起。

我也的確是這樣想的,三年前,夠憤青,也夠淺薄。

總是覺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不是我想要的,總是想,我要足夠牛去改變什麼。

現在想,其實只是當初讀的書太少,還不夠深刻的了解這個社會,了解這個世界。不了解,所以覺得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對。

其實並非是世界不對,只不過是見識短淺,視野狹窄,又受了些雞湯也好,網路**憤青新聞也罷的蠱惑。

當讀書讀的多了,自然就會發現看問題的另乙個角度,看事情的另乙個角度,不受他人思想控制的自由,才懂得了堅定又溫柔的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你所接受的一切資訊,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資訊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碎片資訊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徵:

簡而言之,碎片資訊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絡。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或曰「觀念」),二是「聯絡」。事實就是乙個個點,聯絡則是把點連線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

「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絡」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絡,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de,甚至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後它們能夠呈現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

這就是碎片化資訊的弊端。當我們接受碎片資訊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並沒有增加「聯絡」。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乙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路。

這樣的結果是:

碎片化知識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於「啊!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中,從而難以自拔,這也就是我們難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緣故,因為我們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東西」的刺激裡面。

但是,這些獲得的資訊,因為它們缺少跟其他資訊的「聯絡」,因此難以被我們「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內容,會被提取得多的內容擠壓在記憶的底部——因此,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極其容易被我們遺忘。你以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前文已經說過,我們的知識網路,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那麼,長期接受碎片資訊,對你的思考能力並沒有提公升——你的「網路」並沒有擴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五層、六層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長此以往,你將弱化對於複雜事物的思考能力。

這裡要注意一點:碎片化資訊,其實跟**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你習慣了接受「a是b」、「c是壞的」、「因為a所以b」的簡單觀念,那麼,無論你是在刷微博,還是在讀書、看公開課,其實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識。

我之前在乙個「聰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的問題中,提到過: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同樣乙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絡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路

具體的方式是:

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準。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路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路。

找到知識網路的觸點。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識點。

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路。

當接觸到乙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

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路,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絡起來。

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

亦即,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線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路。

檢驗並輸出

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絡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或者,在心裡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捨棄

如果乙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於收益的。

以上內容可參考: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再多談幾點:

讀書不用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應該追求「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東西」。

一本書的內容不可能100%對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有你所無法接受的東西,沒關係,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務求全部讀完。甚至,讀一半,放回去,再跳著讀別的書,也是很好的方式。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它

如何處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識?

個人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將它們作為起點。如果你覺得乙個知識很有趣,就以它為出發點,去探索它背後的原理、背景、應用,去查資料、google,順藤摸瓜。這個知識點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有價值的是你去探索的過程。你經過探索了解到的東西,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以上種種都需要不菲的時間,但學習本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所以優秀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所謂聰明的人,無非他們把走路、等車、休息等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罷了。再說,學習本身,豈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希望對你有用。

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這個詞,在我大二以前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要出現,也是被迫 但是因為某一原因,我漸漸接受讀書 現在大四畢業,簡單說一下,讀書的好處,這裡只是記錄一下,心德體會 所以不會按照格式來,也不會,去複製網上已有的觀點 首先的承認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最開始沒有人,就說我天生喜歡讀書 不可能,人都是趨...

讀書筆記 零 為什麼要讀書?

自幼家境尚可,基本上沒比別人缺過什麼,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不過也有遺憾的兩件事。1 自幼不愛吃蔬菜和水果,使得至今都能感覺到自己缺維生素,消化不大好。2 讀書少。我們今天重點說說第二點,其實家裡面從小對教育很是關注,這得益於母親這邊的舅舅和姨娘都是教師,耳濡目染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看的也比周圍的鄰...

多讀書 讀好書

何謂大學?這是乙個老問題,也是乙個常問常新的問題。或許老大學的流風餘韻,可作為現代大學的一種借鑑。全書分三輯 第一輯 大學與校長 選取當時名勝一時的大學中最著名的校長,如蔡元培 竺可楨 梅貽琦 張伯苓 司徒雷登 唐文治 或敘述他們建立學校之時的艱辛,或敘述他們在大學生存環境發生轉變之際的境遇以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