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pache日誌引數說明:
apache日誌格式字串的含義
%% 百分號(apache2.0.44或更高的版本)
%a 遠端ip位址
%a 本機ip位址
%b 除http頭以外傳送的位元組數
%b 以clf格式顯示的除http頭以外傳送的位元組數,也就是當沒有位元組傳送時顯示』-『而不是0。
%c 在請求中傳送給服務端的cookiefoobar的內容。
%d 伺服器處理本請求所用時間,以微為單位。
%e 環境變數foobar的值
%f 檔名
%h 遠端主機
%h 請求使用的協議
%i 傳送到伺服器的請求頭foobar:的內容。
%l 遠端登入名(由identd而來,如果支援的話),除非identitycheck設為」on「,否則將得到乙個」-」。
%m 請求的方法
%n 來自另乙個模組的註解foobar的內容。
%o 應答頭foobar:的內容。
%p 伺服器服務於該請求的標準埠。
%p 為本請求提供服務的子程序的pid。
%p 服務於該請求的pid或tid(執行緒id),format的取值範圍為:pid和tid(2.0.46及以後版本)以及hextid(需要apr1.2.0及以上版本)
%q 查詢字串(若存在則由乙個」?「引導,否則返回空串)
%r 請求的第一行
%s 狀態。對於內部重定向的請求,這個狀態指的是原始請求的狀態,—%>s則指的是最後請求的狀態。
%t 時間,用普通日誌時間格式(標準英語格式)
%t 時間,用strftime(3)指定的格式表示的時間。(預設情況下按本地化格式)
%t 處理完請求所花時間,以秒為單位。
%u 遠端使用者名稱(根據驗證資訊而來;如果返回status(%s)為401,可能是假的)
%u 請求的url路徑,不包含查詢字串。
%v 對該請求提供服務的標準servername。
%v 根據usecanonicalname指令設定的伺服器名稱。
%x 請求完成時的連線狀態:
x= 連線在應答完成前中斷。
+= 應答傳送完後繼續保持連線。
-= 應答傳送完後關閉連線。
(在1.3以後的版本中,這個指令是%c,但這樣就和過去的ssl語法:%c衝突了)
%i 接收的位元組數,包括請求頭的資料,並且不能為零。要使用這個指令你必須啟用mod_logio模組。
%o 傳送的位元組數,包括請求頭的資料,並且不能為零。要使用這個指令你必須啟用mod_logio模組。
2.自定義apache日誌格式:
一些常見的格式串:
通用日誌格式(clf):
「%h %l %u %t \」%r\」 %>s %b」
帶虛擬主機的通用日誌格式:
「%v %h %l %u %t \」%r\」 %>s %b」
ncsa擴充套件/組合日誌格式:
「%h %l %u %t \」%r\」 %>s %b \」%i\」 \」%i\」"
referer日誌格式:
「%i -> %u」
agent(browser)日誌格式:
「%i」
自定義apache日誌,則在http.conf中加入如下字段:
logformat "%h %l %u %t %t \"%r\" %>s %b \"%i\" \"%i\"" common
說明:一般apache預設的格式為「logformat "%h %l %u %t %t \"%r\" %>s %b」,上面欄位中「%{referer}i」代表訪問**時,自己所處的位址,「%i」代表使用者使用什麼瀏覽器訪問的**,以及使用者所使用的系統是什麼作業系統。後面「common」欄位很重要,它代表是自己定義的,如果不加些字段,則新增的自定義日誌不起作用。
Apache 自定義 JSON 格式日誌
原文出處 輸出格式 解釋 logformat 定義兩種格式,common combined 供下面or 以後引用 h host u user ttime s status 表示原始請求,表示轉換後的請求 b back bit 返回位元組數 i identify 定義你要的資訊,user agent ...
Apache訪問日誌切割和自定義格式
十周四次課 12月21日 11.22 訪問日誌不記錄靜態檔案 11.23 訪問日誌切割 11.24 靜態元素過期時間 擴充套件 apache日誌記錄 ip以及真實客戶端ip apache只記錄指定uri的日誌 apache日誌記錄客戶端請求的網域名稱 apache 日誌切割問題 修改apache日誌...
Tomcat日誌格式自定義
設定日誌顯示資訊格式,預設情況下,tomcat的訪問日誌是不記錄的。需要在serve.xml中修改配置,去掉注釋。將注釋去掉即可。如果要調整日誌記錄的字段,需要修改pattern屬性值,common是預設的屬性,其值為 h l u t r s b 各符號表示為 下面描述摘自tomcat官方文件 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