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評析(二) 秦

2021-06-25 23:20:19 字數 4073 閱讀 4288

讀《戰國策》或秦國歷史劇,對於誰對秦國影響大,容易給人以錯誤的印象,那麼對秦朝影響最大的是呂不韋?張儀?白起?王翦?甚至蒙家兄弟嗎?讀完《戰國策.秦策》,回顧秦朝得以累世積澱,最終拿下六國、一統天下,跟秦國早期建立起的國家方向息息相關,國家方向如此之明確,天下人都知道秦國苛政且為虎狼之邦。

商鞅變法

對秦國影響最深遠的第一人,樂帝認為是商鞅。商鞅遇到了明主秦孝公,孝公給予商鞅足夠的支援。商鞅制定了嚴明的律法體系。為秦國方方面面定下了規則,促使秦國的巨輪在律法的發動機下,自由馳騁。國家風貌迥異於其他六國。

對於重用商鞅,犧牲最大的無疑是商鞅本人,類似國內反腐,抓人或者制定嚴明立法的商鞅,被賦予無上的權力。這就促使其鯁直辦事,不畏強權,甚至連太子老師的鼻子都敢依法割掉,不難想象,商鞅無形中得罪了多少權貴。而一旦孝公去世,新主上位,商鞅功高震主,便被處以車裂之刑,而秦人竟然沒有人可憐這個大功臣。

商鞅雖死,商鞅之法卻得以保留,一方面,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強盛之勢有目共睹;一方面,距商鞅變法到其處以極刑過了一些年,法律得到了落實,人民習慣了苛政,變法成果才得以保留。歷代秦王雖都給「職業經理人」足夠放權,但歷代秦王都不糊塗,保留商鞅之法,實在沒有什麼理由讓人拒絕。

再說說犧牲最大的商鞅,可謂秦國為國犧牲第一人。但其經歷並不獨特,對於輕恩寡義的當權派,能夠得以善終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直把權主政,否則還是給自己留有迴旋餘地,以免牆倒眾人推。水至清則無魚。

蘇秦、張儀出道

蘇秦出道很早,早早的遊說秦王發兵攻六國,秦王認為時機不成熟,促使蘇秦金錢散盡,在家遭受羞辱,頭懸樑、錐刺股便是發生在此時,經過一年鑽研《陰符》,蘇秦再出山已非昨日之蘇秦,一舉被趙王委以重任。

對蘇秦來說,被秦王面試,遭受拒絕與冷遇,並不一定表明秦王不識人才,更大的可能是彼時蘇秦的解決方案厚度略顯不足,說服不了秦王。那鑽研的一年,就如樂帝重複考研一樣,定是時刻牢記摒棄自己之前不足,將解決方案提供的更具厚度與全面深入。蘇秦與樂帝都是幸運的。所以年輕人吃苦,可以成長的更快。

蘇秦的同門張儀便幸運很多,不過初出茅廬的張儀,還沒有後期那麼狡猾流氓。與司馬錯的論戰,處處顯出年少氣盛,策略霸氣十足。「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這可是剛出道的張儀說出來的話,還記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曹操絕對是抄襲。

此時血氣方剛的張儀並沒有爭辯過老油條司馬錯,司馬錯主張「深築牆、廣積糧」的策略,避免使秦國還未強大,就樹敵過多。

話說回來,曹操雖然存在抄襲,卻是對司馬錯與張儀這段論辯做了精心的糅合。曹操採用「迎天子令諸侯,深築牆、廣積糧」策略。張儀的策略在當時無疑是一步險棋,六國存在相互制衡關係,單純靠東進,是拿不下天下的,此後張儀恰恰採取了配合東進的遊說策略,這真是張儀人生道路的巨大進步。

說蘇秦和張儀出道的故事,意在說明,秦國早期,對東進還是養精蓄銳這個問題,是非常糾結的,兩種策略單獨來做都不合適,這才有了范雎最後定下遠交近攻策略的光輝形象。其實秦國一直在無意識的採取這種策略,范雎的貢獻在於推動類似將某個做事方法,上公升為國家的主義。

蘇秦和張儀都是早期秦國對外政策的激進派,兩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經過政治的洗禮,終於邁開了從學院派到流氓派的步伐,七國大幕也要拉開,真可謂時勢造英雄,才有了後期兩人縱橫捭闔。

卑微的秦王

秦王可謂戰國的大boss,又何談卑微呢?卑微之處有二:其

一、作為個體,帶領整個國家不斷攻城略地,實在不亦樂乎,一不小心就高潮了。

齊、秦一併稱帝,蘇秦勸齊王取消稱帝了,秦王受到的勸諫大體類似,還沒有帝王之實就不要追求帝王之名,雖然耳根子痛快了,在戰國制衡與博弈中很容易成為靶子,引起各諸侯國心理不平衡,進而使國家蒙受損失。

說到這樂帝想起新三國司馬懿的一句話,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當年的袁術,早年如果好好讀書,也不會落得到了三國還早早稱帝,以至身死國滅的下場。讀戰國,小三國。所以呢?在大家還沒有共同的敵人,在野蠻生長的「戰國」博弈階段,千萬不要成為靶子。

卑微之處的其二,在於在其一的基礎上,秦王可以懸崖勒馬。秦王拿下宜陽,多少年的東征夢想終於成真,此時秦王心花怒放,說客根據當時國家間戰局,詳述此時應該放長遠看,而不是四面樹敵,秦王是卑微的,因為他又被說服了。作為領導者,不去固執己見,而是在現有的選項中,選擇正確的方向,這是秦國大王們獨特的魅力。

頓弱告訴秦王,需要秦王提供萬金去見「客戶」,分解六國合縱策略。對秦王來說,萬金也是肉疼的,但想到可以得到更大利益,秦王還是屈服了。不得不說,頓弱是個優秀的銷售,利用萬金促使四國入秦朝拜,名將李牧被殺。當然很難計算,頓弱私留了多少。但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以小博大的遊戲,是每個老闆都選擇玩的,要想從老闆那有所獲,首先要創造十倍的價值。這可能是古往今來,做老闆最大的動力吧。

離秦的名士

秦策中有三篇都是關於陳軫,陳軫離開秦國去楚國,張儀進言秦王殺陳軫,因為陳軫洩露****給楚國。遭遇誹謗的陳軫,對自身處境及被誹謗的原因清清楚楚,他沒有辯解,而是從家長里短說起,浪子選忠貞的寡婦,而不是之前與自己**的寡婦做老婆,意在說明,英雄在哪都會被待見,而卑劣之人,在哪都不能長久的受信任。

陳軫去了楚國,楚國聯合齊國攻打秦國,張儀用600裡秦地為名,分化楚、齊聯盟,陳軫看透了張儀的詭計,但沒有說服見利眼開的楚王,楚國不僅與齊國交惡,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土地,此時陳軫只能改進策略,聯秦攻齊,楚王為了自己一口氣,執意攻秦,幾近亡國。

楚國與齊國交戰,站在秦王坐收漁利的角度,說服秦王最好不採取動作,而坐山觀虎鬥,從而避免了楚國腹背受敵。

什麼樣的算名士,將紛繁複雜的戰國博弈看的很透徹,又能認清自己所處局勢,全身而退,這在整個戰國極其少,陳軫算是乙個。

張儀與陳軫所屬兩方的對抗,雖互有勝負,但從對整個戰國戰局的分析上,樂帝堅信,陳軫是高一檔的。即便陳軫沒有張儀在戰國名氣大。

除了陳軫,甘茂也是離秦的名士,甘茂遇到蘇秦,蘇秦幫助甘茂遊說齊、秦兩國大王,注重表現甘茂的背景,甘茂可以影響國家間力量的對比,攸關雙方利益,對於這樣的人才,兩國都極力爭取。蘇秦的遊說加上兩國的表現,使甘茂鹹魚翻身。此時的蘇秦,論辯之術已近上乘。

如何面對誹謗

上面提到,陳軫如何面對誹謗,逃離秦國。秦策裡還提到兩個人面對誹謗所採取的不同策略。

應侯用人不當、正害怕被牽連,辯士蔡澤去秦國欲取代應侯,應侯拿蔡澤問罪,蔡澤也不矯情,直言就是衝著你的位置來的,但是你想想這還是你的位置嗎?接連舉出商鞅、白起、吳起、文種等立大功卻不得善終的例子,**勞應侯比不上以上四者,那麼為什麼還不急流勇退呢?應侯心虛了,待蔡澤為上賓。

歷朝歷代,從職業經理人的角度看,權臣是極其容易越位將皇帝拉下馬的,而古代帝王畢竟是可憐的孤家寡人,除了握有權力,是沒有安全感的,只有權力才能讓他相信,除了權力,帝王誰都不敢信任。與當代經理人制度的區別在於,與古代政權不同,現代經理人是有外在法律約束,保證老闆的財產權的。正是基於此,蔡澤的論辯才能奏效,伴君如伴虎,每個在皇帝身邊的人都應該深有體會。

姚賈被韓非誹謗,姚賈論辯高明之處在於,非常了解自己被誹謗的原因,同時又能據此,舉出史載名人,來反駁自己被誹謗的不合理。結局讓人錯愕,韓非被殺,伴君如伴虎,誹謗需謹慎。

大產品經理

至少讀秦策,最具傳奇色彩的非呂不韋莫屬,說其為產品經理,是早年跟父親交談中,就定下了資帝王家,回報不可計數的經商之路。從資助子楚、幫子楚認乾娘找到政治依靠、到遊說趙國放子楚回國、策略上都找對了突破口,同時策略正確,終於促使子楚榮登大位,呂不韋也完成了從商人到丞相的進化。

在有產品概念,到一步步協調各種力量幫助其完成自己最初的夢想,呂不韋真產品經理也。

戰國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提要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 此話的出處就在 戰國策 開首的此篇。戰國時代風雲激盪 群雄逐鹿 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遊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型和口才,三言兩語 輕輕鬆鬆就挽救了乙個國家的...

人物專屬道具 戰國二

豐臣秀吉 本多忠勝 稻姬 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 淺井長政 島左近 島津義弘 立花誾千代 直江兼續 風魔小太郎 宮本武蔵 今川義元初期角色 豐臣秀吉 專用道具 信長的草履 入手關卡 戰國終章外傳 方法 七分鐘之內擊破 鬼並達成100人斬 德川家康 專用道具 貞觀政要 入手關卡 吳一章 方法 1 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