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回老家了,火車上為了打發時間看了看《世界經理人》中的一篇文章,其中介紹了知識和經驗的關係,主要想說明的是反省的重要性。
文章說的很對,如果不進行反省,那麼,5年甚至10年的工作經驗只不過是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5次或10次,只有對經驗進行反省之後,才能形成知識,才能為以後的工作帶來參考價值。這樣的人才能成長。而在我們工作當中的公升職面談或者招聘應聘當中,往往只注意對方的工作年限,工作經歷,而忽視了這個人的反省能力。有些人,因為反省能力比較強,即使工作年限比較少的話,工作能力也是很高的,成長速度也比較快,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悟性吧。
通過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我的老領導以前說過的一句話:知識不代表能力,只有使用過的知識才是能力。他說這句話的用意是提醒當時的我們中一些人,這些人在學校的時候成績很好或是專案很多,往往在工作中持才傲物,眼高手低不願意做一些瑣碎的事情,面談的時候他們的觀點是我能力很強,但是別問及做沒做過相關開發的時候,卻又張口無言。
結合我老領導的話,把這篇文章繼續延伸一下的話,我覺得下面的這個理解更加完善。
1 對經歷過的事情一定要進行反省;對經歷進行反省得到的是經驗,如果經歷過了但沒有反省,得不到經驗,對以後出現同樣的問題也無法解決
2 對經驗進行進一步地反省、系統化之後得到的是知識,知識是系統化了的經驗
3 對得到的知識一定要運用過,才能轉換成技能、能力。特別是從書本上學到的,而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知識一定要運用過後才能轉換成能力,否則只能停留在「知道」這個層次上。
4 進一步地「悟」,才能使能力隨身攜帶,融入身體當中,作為習慣和本能反應
5 重複以上過程,使自己的能力系統不斷完善和生長
關於這個過程,可以用學生考試來做比喻。我們都經歷過學生時代,有一些同學上課認真做筆記,認真學習,
老師講的全聽懂了,但是考試時候成績卻不高,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缺少的就是反省和悟的過程,由於沒有進行反省,所以雖然經歷了老師的講課和作了不少練習題,也只是一種經歷而已,沒有把這種經歷轉換為經驗,更沒有吸收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對於這種學生,往往考題以另一種變形的知識出來以後,便不知所然了。
工作中也是一樣,教授技術之外,還應該教授給員工的思考方法,其中反省這種思考習慣就是最重要的思考方法之一。
之外,在引申一些觀點:
1 如果哪方面欠缺,那麼請增加這一方面的反省時間,
2 經常反省,假想未來應用場景,讓能力變成本能
3 反省反省的方式,才不至於讓自己的知識無法更新
知識 經驗 反思2
管理大師查爾斯 漢迪曾經在倫敦商學院教書。在培訓一些經理人的時候,他講了這麼一段話 你們不會把這次培訓看成什麼難忘的學習機會,除非它能幫助你們反思過去,理解從前的經驗。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它才能幫助你們更好地解決將來出現的難題。漢迪的這一段話,包含三個重要的公式。最重要的是第乙個 經驗 反思 知識。...
經驗和知識
這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它適合開始一些新的程式設計師都會遇到更多的基本問題。本系列以後的文章將解決日益複雜的自然的程式設計錯誤。無論乙個程式設計師的經驗水平,錯誤發生,無論是通過知識的缺乏,乙個錯字,或一般的疏忽,知道哪些問題是最有可能引起麻煩,可以幫助減少他們可能帶來麻煩。雖然是無可取代的經驗...
經驗管理 2
3 同行經驗學習利器 實踐社群,同行協助,知識咖啡 愛立信 英國石油 殼牌石油 克萊斯勒 麥肯錫 很多500強企業都把實踐社群作為與職能部門 矩陣型專案並列的第三類非正式組織,認為實踐社群是傳播實戰經驗 通過同行對話高效解決問題 集體創新的最有效手段。原愛立信的一名同事說,我上班第一件事是開啟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