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老大討論起關於知識學習的問題。他說到很佩服自己的記憶力,因為經常能看到我對那些錯綜復
雜的目錄結構,原始碼位置,檔名之類的資訊記得都很清楚。然後自陳他自己的記憶力就不夠好。對於那
些目錄結構,原始碼位置的資訊記憶得就不是很牢固,總是需要在
cd到某個目錄之前要
ls一下才能確定。
但是在我看來,他對專業方面的東西,比如
編譯優化的知識架構
,工作中討論過的內容
,記憶得都是
很清楚的。不只一次,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他會順手引用較早之前跟我的某次討論的結果,而我往往一
下子記不清討論的細節,需要在他的帶引下才能逐漸回憶起來。
為什麼有些事物,我的記憶力要優與他?而另外一些事物,他的則要優與我呢?
我思考了一下,試圖作出如下的總結。
記憶目錄結構,原始碼位置或是檔名之類的事物需要人腦參與加工思考過程的強度比較小,為了便於描
述,我將之稱為
淺加工型別
的事物,或者白話來說,就是
容易掌握的事物。之為
深加工型別
的事物,白話來說,即
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的事物
。對深加工型別的事物,我的記憶能力不夠強,是因為往往不能主動地沉下去長時間地思考,或者
說即使說是思考了,潛意識裡還是帶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以應付任務的心態去思考 ,一旦思考
出結論,討論出結果,就忙不迭地去幹別的事情,用於事後整理,歸納的時間不夠充分。
對淺加工型別的事物,我似乎則有著一種明顯的偏好。比如像目錄結構,原始碼位置,檔名,這
些加工強度不大的事物,我往往能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加工過程,所以能很快的搞定整個加工過
程,也就很容易儲存到自己的記憶中。
而我的老大,對於淺加工型別的事物,幾乎不去花費精力,(他自認為精力有限,所以對淺加工
型別的事物基本上不去花費多少精力)而對於深加工型別的事物,他往往會主動積極地花費大量
的精力去思考,分析及總結(這跟我對於深加工型別的事物,有著潛意識的排斥形成鮮明的對
比),所以他對深加工型別的事物的記憶能力更好一些。
認知心理學裡指出,通常情況下,對一件事物的加工強度越高,對該事物的記憶效果就越好。
我對淺加工
型別的事物夠積極主動,投入了足夠多的加工精力,而對於深加工過程所給與的加工強度則不太夠,這也
就是我的淺加工事物記憶能力略強,而深加工型別事物記憶能力較差的根本原因。
而在我看來,
乙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要更多依賴於他對深加工型別事物的掌握程度和數
量。原因
也很簡單,淺加工型別的事物,加工的成本和代價很小,你能完成這個加工過程,並加以掌握的,別人也
往往很快就能夠作到,
門坎過低
,構不成個人知識技能的壁壘。而深加工型別的事物,則需要更長時間
的思考,分析以完成其加工過程,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是能夠在一件事物上付出這樣多的精力的,
高門坎構成了壁壘優勢
。為什麼我對淺加工的事物持有明顯的偏好呢?恐怕這要源於
快速搞定一件事情能夠給人帶來的成就
感。淺加工型別的事物,成本低,收效快,深加工型別的事物,成本相對高昂,收益也不那麼明顯,至
少短期內不太容易看到明顯的收益。所以以前自己更願意通過不斷地征服淺加工型別的事物來一次又一次
以快餐方式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需求。
但是淺加工畢竟只能滿足自己的短期成就感需求,在個人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知識積累方面,淺加工所
能帶來的收益往往要小於深加工過程,十次淺加工過程能夠給個人帶來的提高恐怕都未必有一次深加工過
程帶來的要多。所以說,有意識的讓自己適應深加工過程,對於提公升個人能力,修築個人核心競爭力壁壘
都是有所裨益的。
附推薦李笑來
效率低下的根源 - 迴避困難
對自己的思考
以前很喜歡電腦,很喜歡程式設計,一直以來都沒有冷靜下來想想,為什麼要程式設計,為什麼要去做那種費力但沒有結果的事情。想留下作者的榮譽,想滿足生活的需要,想炫耀自己的能力,還是想證明自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些好像都不是。感覺自己開始迷茫,不知道目標何在。好像學了很多東西,但還是要全部推翻似的。我所希望...
5 4對自己認真的思考
5.4對自己認真的思考 總是去批評他人做得不對來顯示自己的高明,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面對感情的時候總是希望對方更加的勇敢一點,更加的努力一點,可是,我總忘記了自己是個男人,面對感情總是躲躲閃閃 遮遮掩掩。總是希望他人真誠的去面對自己,然而,總是忘記我一直都帶著個人的感 彩。總是在強調...
對無效思考的思考
昨天思考了乙個無聊的問題,並且打算用它來練習markdown文件編寫。但是聊著聊著發現場子鋪的太大,無法收場不說,連自己都感覺很無聊。所以想到了無效思考這個話題。在思考了乙個沒有結論的無聊的話題之後,我感覺生活中的八卦新聞 十萬個為什麼這些也是無效思考。雖然我又想到乙個無聊的話題,去談談是否應該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