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廬山真面目——分析需求
測試需求的獲取,是測試工作邁開的第一步,這在上節做了介紹,接下來是在有了需求後,如何理解它、分析透它,成了問題的關鍵。也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提取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測試物件出來。
1、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徑:需求宣講
軟體需求是軟體專案開發的依據,代表著使用者的需求,是軟體設計及軟體測試工作的入口,在整個軟體專案開發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需求的理解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開發過程的效率。曾經有個小專案(整個專案時間約兩個月),需求不多,在進行需求評審時,包括開發及測試人員都認為理解了需求,但在後來版本測試中才發現,有乙個重要需求點,開發人員與測試人員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到底誰的理解才是對的呢?雙方找來需求討論,恰恰需求設計人員對這一塊的理解也講不太清楚,寫在文件中的描述就更不用說了。也就為此一點,開發整改設計及編碼,測試整改測試方案及用例,最後版本的發布推遲了兩周。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這樣的專案事例,我們需反思整個開發過程做得不夠的環節,就「開發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軟體需求」有以下幾方面的最佳實踐。
介紹需求的背景:需求編寫人宣講需求,介紹需求的使用者背景。這點很重要,讓開發及測試人員能清楚知道使用者的用途,實現後的軟體是用來做什麼的、能滿足使用者哪些要求、能給公司創造什麼樣的價值等,使開發及測試人員的工作目標很明確,處處從使用者立場考慮。
需求宣講內容:需求宣講是否需把所有內容都講一遍?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前面所述,需求的至關重要性,如果需求內容多,可分開多次宣講。當然講解時,也要分開重難點,對於大家容易理解的需求(如之前專案做過或眾所周知的需求)可以幾句話帶過。
輔助答疑式宣講:在需求宣講時,對專案組成員收集到的問題,一一進行解釋,回答提問者疑問的同時,也分享給其他同事。
有乙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需求不可能詳細到面面俱到,總會存在著隱含需求,這種隱含需求的理解會體現出你對需求的掌握程度。對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無論對於開發還是測試,如果自己意識到了,但不能確認,把問題記錄下來,與需求確認,並要求需求補充明確。
需求的設計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在測試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是在設計用例的過程中,測試人員會發現不少有需求定義的bug,此時把它也錄入缺陷庫,作為乙個缺陷來跟蹤管理是乙個不錯的方法。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事實證明,只在口頭上說的事,需求人員容易忘改需求,使得最後測試用例與需求對應不上,且給後續加入專案人員的工作增添麻煩。後面常會發生「這個地方的需求與實現不同,是以需求還是以實現為準」的局面。
2、需求定義也會錯並不是謊言
需求定義是否存在二義性,一直以來是衡量需求是否明確的乙個標準。儘管需求設計人員採用了圖、表等**並茂的方式來表達,但面對有著不同背景的讀者群,同樣一段話,理解的結果就是不一樣。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有一定背景知識的需求,不是理解不到位,就是理解錯誤,這也就有了顯式需求與隱式需求的叫法。顯式需求指有明確定義的一系列約束軟體實現的要求,可以是有給定具體值的資料字典,或有序的業務流程圖,或一段介紹業務功能的需求描述等。隱式需求並不是需求設計人員特意隱藏,更多的是由理解人員對某方面專業知識,或對產品的業務了解程度有限導致的。例如:某軟體需求中有一句這樣的定義「對使用者產生的資料,需每天定時備份(預設為每天晚上12:00,使用者可設定),並可按需生成書面報告,報告中的資料不存在法規風險」。那麼,此句話中的「法規風險」具體是指什麼呢?這正是需求背後的需求,也就是隱式需求。
隱式需求的識別要求較高,分析需求時,測試人員能否過濾到,直接影響著後續測試工作的有效性與全面性。另外,對顯式需求中存在的錯誤是否能及時發現或意識到也同樣重要。下面是乙個需求定義中存在缺陷未及時發現的案例。
案例】需求定義隱含缺陷
問題現象:軟體版本國際化後,輸入限制變小了?
問題背景:某軟體有可輸入使用者資訊功能,需求是這樣定義的:姓名可輸入16個中文,32個英文,也即最多輸入32位元組字元。於是軟體開發在實現此輸入功能時,「姓名」欄位的長度限制為32 bytes。但是有一天,軟體需進行國際化實現,以支援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開發人員於是在字元的編碼格式上把原來的gbk換成了utf8。這樣一來,對於每個字元的編碼是不固定的(英文除外),測試人員發現原來中文可輸入16個漢字,現在只能輸入10個漢字了,於是提了乙個bug給開發。而開發人員認為是需求定義考慮不全面的問題,需求後來改為能輸入32個字元,這個字元無論是什麼符號(中、英、俄等語言)都一樣。
問題分析:初看「姓名可輸入16個中文,32個英文,也即最多輸入32位元組字元」這句需求,是明確的,不存在二義性。當軟體只支援中、英兩種語言時,它也是沒問題的。但是產品進入國際化市場是必然趨勢,需求設計人員當初定義此條需求時,是否考慮了這一點呢?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是否又能意識到目前定義的侷限性?這讓筆者領悟到「需求設計人員要有軟體設計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從開發人員角度分析,在編碼格式轉變後,表面上軟體是被國際化了,但是否對原有功能造成了影響,並未無及時提出。從測試角度分析,在分析需求,同時也在對需求進行測試時(在本書的第8章需求測試部分有單獨介紹),同樣並關注到。
思考:類似這種需求定義不合理問題,測試人員該如何在早期發現,這正是需我們解決的問題。可能有不少測試朋友會覺得詫異,筆者也曾多次聽一些開發或測試人員提到「怎麼需求也會錯?」需求定義錯誤的原因很多,如需求定義者並沒有真正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文字表達上引起的歧義,需求寫過頭了,如把對設計的要求寫進等。案例中需求定義「也即最多輸入32位元組字元」便是乙個例子,「32位元組字元」是一種開發語言,而不是使用者需求。另外,採用需求評審、需求宣講、需求測試的方式對挖掘隱含需求都是有幫助的。
具體到乙個專案中,當你接手乙個功能的時候,首先應該了解需求,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求甚解,要把需求吃透,甚至要把乙個需求點周圍的東西都了解清楚。這是乙個痛苦的過程,工作量會很大,而且充滿挫敗感。但是這是乙個必須要過的坎,做到這一點,後面寫測試用例,執行測試,報bug,這些只會越來越輕鬆。
by me:
1、透徹理解需求很重要。這是乙個痛苦的過程,工作量會很大,而且充滿挫敗感。
2、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理解他為什麼需要這個功能,站在設計者角度考慮他為什麼這樣設計,站在測試者角度分析容易出現的問題。
3、怎樣快速準確的理解需求?
需求宣講的組織:需求基線一旦形成後(即需求完成第一版後),啟動內審,通知專案組相關人員事先預審,給出問題反饋的截止時間與內審時間。
介紹需求的背景:需求編寫人宣講需求,介紹需求的使用者背景。這點很重要,讓開發及測試人員能清楚知道使用者的用途,實現後的軟體是用來做什麼的、能滿足使用者哪些要求、能給公司創造什麼樣的價值等,使開發及測試人員的工作目標很明確,處處從使用者立場考慮。
需求宣講內容:需求宣講是否需把所有內容都講一遍?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前面所述,需求的至關重要性,如果需求內容多,可分開多次宣講。當然講解時,也要分開重難點,對於大家容易理解的需求(如之前專案做過或眾所周知的需求)可以幾句話帶過。
輔助答疑式宣講:在需求宣講時,對專案組成員收集到的問題,一一進行解釋,回答提問者疑問的同時,也分享給其他同事。
有乙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需求不可能詳細到面面俱到,總會存在著隱含需求,這種隱含需求的理解會體現出你對需求的掌握程度。對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無論對於開發還是測試,如果自己意識到了,但不能確認,把問題記錄下來,與需求確認,並要求需求補充明確。
需求的設計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在測試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特別是在設計用例的過程中,測試人員會發現不少有需求定義的bug,此時把它也錄入缺陷庫,作為乙個缺陷來跟蹤管理是乙個不錯的方法。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事實證明,只在口頭上說的事,需求人員容易忘改需求,使得最後測試用例與需求對應不上,且給後續加入專案人員的工作增添麻煩。後面常會發生「這個地方的需求與實現不同,是以需求還是以實現為準」的局面。
流程改進:
po了解了需求後,作出乙個說明文件,會議開始前發給與會者;與會者仔細閱讀該文件並整理問題(包括理解困難的和認為有問題的);po開會宣講,回答與會者的提問;會後整理會議記錄,並將會議中提出的問題或者建議整合到需求文件中;將補充過的文件發給專案組所有成員;其他有問題者繼續提問,問題解答後如有必要可以在補充到需求為文件中。
業務需求 使用者需求 功能需求怎麼理解
業務需求一般是我由我們軟體開發人員來蒐集的,是企業自身在顧問等引到下自己所作的工作。我們只是去從他們那裡直接的拿來就可以了。比如為了配合企業生產改造,為了加強庫存管理,為了建立企業電子化執行平台,這些都是業務需求。這些東西的建模還是留給諮詢顧問吧,我們沒有拿那份企業流程重組的錢,也就不用費這個力氣。...
快速排序理解
include include stdafx.h define n 7 void print2 int a printf n void sort int data,int left,int right int i left int j right int key data i while i j 左...
python快速理解
python是 種動態強型別語 python中的變數不需要宣告,直接定義即可.會在初始化的時候決定變數的 型別 python中也 持增量賦值 n n 10python中不 持 這樣的操作,只能寫成 n 1同 個名字變數,可以賦值成不同的型別的值 內建函式 type 可以檢視變數的型別 type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