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時,學校一位知名教師被解聘,因為他除了教學之外,生產、科研都不行,尤其是科研方面一篇**都沒有,制度上實在說不過去。他上課時,再大的教室也坐不下前來聆聽的學生,許多人靠牆、倚門而立,站著也要聽完他教授的課程。如果很多老師都有他這樣的教學水平,那麼他的離去便沒有什麼遺憾,而且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現實情況,許多老師要是不點名,是留不住學生的,就算有十幾二十個來到課堂,多半都會忙自己的事(自學或消遣),極少數會向他們投以尊敬的眼神,聽完全部。所以對於這位教師的離去,學生們都很惋惜,有些學生還組織起來到他家拜訪,聆聽教誨之外也把他的不幸處境傳達出來,雖然他甘於淡泊,大家卻十分同情。
如果說生產是為了適應現實的社會需要,科研是為了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那麼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多合格的生產、科研人才,教學才是基礎,是重中之重。學校沒有生產能力,可以通過和企業合作來完成科研成果到產品的轉化;在某一方面水平落後,可以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有條件的可以通過引進合適人才,予以提高;教學水平低下,甚至輕視教學,必然造成各類合格人才的匱乏,要想彌補是很難的,像錢學森一樣的歸國人才少之又少,杯水車薪焉能救燃眉之急。既然缺乏合格人才,將教學放在第一位才是理所當然,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就應該留下。
優秀教師實在難覓,不單只是高校,我國各級小學、初中、高中均是如此,重點學校利用自身的軟硬體優勢聚集優秀教師,更加加劇了教師資源的不合理分配,許多家庭也就想盡辦法讓子女去大城市讀書、去重點學校讀書,去教育資源、文化素質相對落後的地區考試,教育、成績兩不誤。說不合理,一來是因為在教育上造成了極大的社會不公,導致社會心理失衡,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二來過於凸顯的教育資源優勢反而不利於培養精英,須知社會精英不是幾年學校生活就可以造就的,需要「知行合一」,不僅要有良好的教育,還要有良好的社會實踐,生活在沒有特權的老百姓中間,在第一線經歷血淋淋的競爭實乃寶貴的人生磨礪;再者,應試教育體制本身就有重大缺陷,將過多的教育人才侷限於條條框框下,不僅會限制、消磨他們的創造能力,更會影響其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乙個重要基礎是多元化知識,而且是融合了自身生活感悟的多元化知識,過分的優越感、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模式化教育、社會心理失衡都會影響學生對社會方方面面的感知、思考、覺悟,而且容易導致教育畸形,留下笑柄。舉幾個例子,小學語文課文的分段,連文章作者都分不好,請問苛責於段落劃分有什麼意義?通假字,既然是古人寫的錯字,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領會作者原意就行了,何必要求學生背下來考試呢?教參,許多老師一上課就拿著教參念,沒有資料查詢校正,沒有自身領悟或結合現代實際情況的思想闡述,沒有能夠引起思想碰撞的討論、辯論,乾脆每個學生直接發教參得了,要這些教師幹什麼?教參現象在語文課表現最為突出,就個人經歷而言,小學時候的教師年紀較大、比較負責,有教參也不會拿到課堂上,只是作為參考,了不起在書本上抄上一些;到初高中情況驟然變化,所有語文老師(包括其他班級)加起來,印象中只有一位是可以離開教參講課的,所以語文課從來就是我的自修課,因此還被一位語文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臭罵了一頓,現在想起來那老師的言語都夠惡毒的。
做技術,切不可沉湎於技術
1 好好規劃自己的路,不要跟著感覺走!根據個人的理想決策安排,絕大部分人並不指望成為什麼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潤一些,爽一些。那麼,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軌跡。從哪個行業入手,逐漸對該行業深入了解,不要頻繁跳槽,特別是不要為了一點工資而轉移陣地,從長遠看,這點錢根本不算什麼,當你對乙個行業有那麼幾...
可以做技術,切不可沉湎於技術
今天看了一篇關於非技術以外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意義,儲存下來 諸位,咱當電子工程師也是十餘年了,不算有出息,環顧四周,也沒有看見幾個有出息的!回顧工程師生涯,感慨萬千,願意講幾句掏心窩子的話,也算給咱們師弟師妹們提個醒,希望他們比咱們強!1 好好規劃自己的路,不要跟著感覺走!根據個人的理想決策安排,...
創業團隊的思考 切不可技術主導
關於團隊的思考 vini,vidi,vici?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凱撒大帝 西元前44年被刺死 上面這句話應當很符合當下正在激情澎湃中的創業團隊的心境。今天我知道,說這句話的人當年何等意氣風發,最後卻並沒有好死。似乎大多數打著web2.0旗號的創業團隊都是技術人員組成,我也是技術出身,所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