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總結出了個「y理論」,最近又整理出乙個「
z方法」,個人感覺便於實操,大家看著玩兒。
需求採集,或者說使用者研究的方法很多,比較經典的分類就是按「定性 vs 定量;說 vs做」二維。先回顧一下我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裡說的:
橫向,定性與定量。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於了解;而定量研究可以發現現象,偏向於證實。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只定量會「以標代本」,看到問題但不知道原因,只定性會「以偏概全」,很可能被部分樣本的特殊情況帶入歧途。人們認知新事物的過程通常都是從定性到定量再定性再定量,並且螺旋上公升,而了解和證實也是在不斷迭代進化的。
縱向,使用者的說和做。
怎麼說表現了目標和觀點,怎麼做反映了行為,使用者怎麼說和怎麼做經常是不一致的。兩方面都很重要,我曾經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所以看到使用者怎麼做會比聽他們說更真實有用,但後來體會到,只了解做是沒辦法知道背後原因的,而不知道問題的原因也就意味著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既要看使用者怎麼做,也要聽使用者怎麼說,雖然他說的不一定是真話。
而四象限中,最常見的方法又如下——使用者訪談、調查問卷、可用性測試、資料分析。這塊內容,其實早就提過,只不過,最近把這些方法攢出了乙個「z」字,方便同學們記憶,可說是需求採集最簡單的組合拳。
說和做、定性與定量,合理的搭配組合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對於乙個產品來說,正好在不同的時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下面舉乙個典型的例子,正好是用到了上述4種辦法,按照時間順序,「自上而下,從左到右」在圖里畫出乙個大寫的「z」:
第一輪,產品規劃階段。聽使用者定性地說,確定產品方向,做什麼?隨機抽樣了40個使用者做訪談,據此寫出需求列表。
第二輪,某個專案的早期。聽使用者定量地說,確定需求優先順序,先做什麼?投放了20萬份調查問卷,確定了需求優先順序的排序。
第三輪,專案實施過程中。看使用者定性地做,要先做的那幾個需求,應該怎麼做?一邊設計,一邊陸續的找了10個使用者來驗證,做可用性測試。
第四輪,上線後的優化階段。看使用者定量地做,根據產品的使用者使用情況做資料分析,不斷地改進產品。
具體怎麼做,去看其他材料把。當然,這是乙個比較重要的產品,所以在使用者研究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與人力,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視情況採取簡化的方案。
需求採集 使用者訪談的注意點
1 避免一組固定的問題 固定的問題會讓被訪者產生被審問的感覺,我們應該準備好問題清單,但清單只起乙個引導作用,並不用照著讀。2 首先關注目標,任務其次 比使用者行為更重要的是行為背後的原因,多問問使用者為什麼這麼做。3 避免讓使用者成為設計師 聽使用者說,但不要照著做,使用者的解決方案通常短淺,片面...
防採集的有效方法
解決方法 注意zzz 使用無效的html標籤,這樣瀏覽器就不顯示,但採集時因為無法設定開始 或結束 無法儲存規則。採集原理 很多採集程式都是逐步捉取而拿到想要的內容的,通常情況下是擷取頭部和尾部來獲取中間一部分,當你的文章列表或者內容沒有規則,採集程式找不到您的通用頭部和尾部的時候,自然就採集不了,...
資料採集的技術方法
1.系統日誌採集方法 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有自己的海量資料採集工具,多用於系統日誌採集,如hadoop的chukwa cloudera的flume facebook的scribe等。這些系統採用分布式架構,能滿足每秒數百mb的日誌資料採集和傳輸需求,例如,scribe是facebook開源的日誌收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