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清越 深水靜流

2021-04-16 04:23:51 字數 2695 閱讀 3886

以前並不認識素青。

素青是朋友的同學。

朋友很鄭重地送來素青的稿子,心裡卻沒怎麼當回事。好多天了也沒顧上看,要不是朋友催,幾乎忘了。

手頭送來的稿子很多。這些年經濟條件好些了,出書的人越來越多,對作家協會來說,這當然是件可喜的事。有喜自然有憂,有錢就能出書,對真正寫書的人來說不見得是個好事,說不定會把那些沒錢出書卻真正有寫作天分的人給埋沒了。加上這幾年出版社讓大大小小的盜版、違規違法的書販鬧得捉襟見肘,連工資也成了問題,於是只能向錢看,只要多多少少能賺點,好不好、行不行,只要大致沒什麼問題,一古腦地就都出版了。前些日子看了一幅漫畫,前頭作者還在滿臉神聖地揮毫簽名售書,後面收破爛的已經滿頭大汗地把書送往廢品收購站了,直看得臉紅耳熱、心口出汗。自己也是個寫書的,天知道這種事有多少發生在自個兒身上。賈平凹那麼大的作家,竟也從舊書攤上買回自己剛剛簽名送人的書,更何況別的什麼作者。不過想想也是杞人憂天,假如都不出書了、都怕自己的書被人送到廢品站,那還會有作家嗎?

好作家、好作品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看也看不完的新書之中。你看不到、顧不過來,總會有人能看到、能發現了。只要是好書,遲早會在書堆裡被人翻騰出來,口口相傳,代代相傳,很多很多的經典,不就是這麼出來的?再退一步想,假如真的到了人人都想出書的那一天,也許真會是河清海晏、世界大同的好日子。作為一種優雅潔淨的愛好,業餘寫作比起那些在麻將桌上拉不下來的人來說,至少也要強一百倍一千倍。

所以對作者們寄來的稿子,即使看不過來,總也堆放得整整齊齊,一頁也不敢丟了,說不定這些稿件裡會埋藏著震天動地的驚世之作。

所以也沒想到會給素青的書寫序。

厚厚的兩大冊,幾十萬字。看電視時找了出來,想隨手翻翻,然後再給朋友乙個交代就算了。

素青的作品真的好看,一看就看進去了,一看就非看完不可。我至今也不知道該怎樣給素青的作品歸類:肯定不是**,但也絕不是紀實文學;當然可以說是散文,但從約定俗成,包括專家也認可的要素來講,又有誰能把這些作品都歸納為傳統意義上的散文?或者屬於現在那些讓人爭議不斷卻又依然故我的大敘事散文、大文化散文?素青的作品給我的第乙個感覺,就是如何面對和認知體裁的外在性與附加性。好的作家、好的作品,體裁的範疇和界定往往都很模糊,古今中外,可舉的範例俯拾即是。對寫作者來說,體裁是規範,但也是包袱,這也是許許多多基層作者屢屢陷入的乙個致命的陷阱:突然寫了一部好作品,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重視,既而便不斷地「幫助」「學習」「講授」「提高」,然而結果往往是,類似的「培訓班」結束之日,也就是這個作者消亡之時。懂了太多的規矩,反而什麼也不會寫了,即使是文科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也一樣會犯同樣的毛病。也有相反的例子,寫了一輩子,什麼也沒寫出來,突然有一天,什麼也不管不顧了,反而寫出了大作品。素青說眼下正在構思一部大部頭的作品,我只能默默地祈禱,千萬別把現在的這種寫作本色給丟棄了。

還有素青的文字,也讓我分外驚奇。淡淡的,徐徐的,不事雕琢,卻乾乾淨淨;不玩花活,竟讓你如痴如醉。亦俗亦雅,滿口余香。素青不是搞文字工作的專家,也不曾在作協、文聯工作。素青的寫作是地地道道的業餘愛好,繁忙的工作之餘,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謀篇布局、咬文嚼字,像是給你敘述往事,或者是在同你交心聊天,看似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竟然興雲致雨、揚葩振藻;彷彿手不停揮、書不盡言,其實大含細入、不蔓不支。如果這些文字出現在某些大家的作品裡,說不定會總結出成百上千的風格和特徵。面對著素青的文字,讓我對「什麼樣的文字才更接近於文學」這個命題有了更多的聯想和思考。這些年,有關文學的爭議屢見報端,類似大拙、大美、大俗、大雅的論證連篇累牘。爭議歸爭議,但純文學和俗文學的壁壘依然涇渭分明、門禁森嚴。其實純文學也好、俗文學也好,至少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文字。文學作品的文字其實並沒有什麼純俗之分、拙雅之別,打動讀者的首先是文字,流傳千古的,也一樣是文字。打動讀者的,有雅文字、也有俗文字;流傳千古的,也一樣有雅文字、有俗文字。好看好懂、讀者喜歡,那你的文字不管是俗是雅、是拙是樸,都有可能讓你的作品或轟動一時,或流傳千古。

素青的作品,打動我的地方很多,但最觸動我的還是作品的內容。衡量一部作品成敗與否的標準,我始終認為首先應該是作品的內容。語言、結構、思 想、才華、見解、認知、敏銳、厚重、深刻、犀利、激情、良知、品味、層次,包括道德與人性等等,這些都蘊涵在作品的內容之中。作家的才華,首先看你的選材,看你所要表現的內容。有的人說,文學是什麼?文學就是語言;還有人說,什麼是**?**就是結構。當然有其道理,作品的剪裁與布局至關重要、極其重要,但這種說法肯定還有乙個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在最適當、最飽滿、最感人、最豐滿、最深刻的內容選擇之後。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但首先應是內容決定形式,或者是,內容決定形式的成功率更高。「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就是看你如何選材取材。我看素青的作品,感覺最強烈的便是這一點。這一點,恰恰是甄別乙個作家是否具備寫作天分的關鍵。老作家們常說,某某年輕作者很有悟性,大概說的就是這一點。人人心中有,才會讓作品真實感人、產生共鳴;人人筆下無,才會讓作品振聾發聵、生動鮮明。我與素青應是同齡人,素青在作品中所表述出來的都是我們相同的經歷、相同的年代。正是這些相同的喜怒哀樂,才勾起了我心底深處埋藏得很深的還未被世俗浸透的情感,看老戲流淚,替古人擔憂。共鳴共振,就是文學的力量,即使是剛猛的硬漢,有時候也會顯得很脆弱。睹物傷情,英雄落淚,就看是否打動了你、刺痛了你、劫掠了你。其實素青的作品並不悲涼,更不傷感。歲月的磨難、生活的坎坷、情感的跌宕、思緒的起伏、插隊、高考、早年的苦、心底的痛、英年早逝的哥哥、令人心碎的艱辛,在素青的筆下,都顯得純粹而沉靜,就像遼闊的高原、舒緩的草場。天空是那樣的湛藍,雲彩是那樣的潔白,大山是那樣的肅穆,小草是那樣的青翠……於是,寫作品的人和作品中的人,都會讓你感到是那樣的潔淨、那樣的清純。而恰恰是這種柔和精練的文筆、樸實無華的敘述,輕輕地,緩緩地,聚沙成塔,積水為海,讓你感悟真情的沉重,讓你陷入情感的渦流,樸實清越,深水靜流。這是作品的大境界,也是作家的大手筆。

我喜歡素青的作品。

願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喜歡素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