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生命週期
三個過程
:定義,開發,維護
九個階段
: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與單元測試、整合測試、驗收測試,執行與維護、退役。
可行性研究
:系統分析人員在使用者的配合下對使用者的要求和現有的環境及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寫出調研報告,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法律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可行性論證。在此基礎上,制定初步的專案計畫,包括需要的軟硬體資源,定義任務,風險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以及進度安排等。
需求分析:「做什麼」
系統分析人員和開發人員與使用者反覆討論,協商並借助某種方法和工具構建系統的邏輯模型,建立相應的需求文件(
srs)以確定軟體系統的功能需求,效能需求和執行環境約束同時擬定軟體系統的驗收測試計畫與準則和初步的使用者手冊。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srs)
包括軟體系統的功能需求、效能需求、介面需求、設計需求、基本結構、開發標準和驗收準則。
概要設計(總體設計)
對需求規格說明書中提供的軟體系統邏輯模型進一步分解,從而建立系統的總體結構和各子系統間、各模組間的關係,定義各子系統介面介面和各功能模組的介面,設計全域性資料庫或資料結構,制定整合測試計畫,生成以下三個文件:概要設計說明書、資料庫或資料結構說明書、整合測試計畫書。
詳細設計
對概要設計產生的功能模組進一步細化,形成可程式設計的程式模組,設計出模組內部的演算法、資料結構以及各模組間的介面資訊。並制定模組的單元測試計畫。相應的工具:結構化的程式流程圖、
n-s圖、
pdl(
過程設計語言
)。生成如下兩個文件:詳細設計規格說明書和單元測試計畫文件。
編碼與單元測試
根據詳細設計規格說明,選取適當的程式語言將詳細設計的結果轉化為機器可執行的源程式**,這是乙個程式設計和除錯程式的過程。每編寫出乙個模組的源程式,在除錯通過後,立即展開測試。生成單元測試報告文件。
整合測試(組裝測試)
根據概要設計提供的軟體結構、各功能模組的說明和整合測試計畫,把經過單元測試檢驗的模組按照某種選定的策略進行組裝和測試,以測試出各模組間的連線是否正確,系統或子系統的正確處理能力、容錯能力、輸入
/輸出處理是否達到要求。生成整合測試報告。
驗收測試(確認測試)
根據需求分析提供的驗收測試計畫和準則對軟體系統進行測試,看其是否達到了需求說明書中定義的全部功能和效能等方面的需求。生成驗收測試報告、專案開發總結報告,並向使用者提交源程式清單、最終使用者手冊、操作手冊等文件資料。最後由專家、使用者負責人、軟體開發和管理人員組成的軟體評審小組對軟體驗收測試報告、測試結果和軟體進行評審,驗收通過後方可交付使用者使用。
執行與維護
每項維護活動實質都是一次壓縮與簡化了的軟體定義與開發過程,都要經歷提出維護要求,分析維護要求,提出維護方案,審批維護方案,確定維護計畫、修改軟體設計、修改程式、測試程式,評審、驗收等步驟。軟體維護人員
60%的時間都花在分析和理解原軟體系統上。
軟體生命週期
同任何事物一樣,乙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 衰亡等階段,一般稱為軟體生存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把整個軟體生存週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複雜和管理複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存週期包括可行性分析與開發項計畫 需求分析 設計 概...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有乙個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和衰亡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即為軟體的生命週期 軟體生存期的六個步驟為 1.制定計畫 2.需求分析 3.設計 4.程式編碼 5.測試 6.執行與維護 確定要開發軟體系統的總目標 給出功能 效能 可靠性以及介面等方面的要求 完成該任務的可行性研究 估計可利用的資源 硬體 ...
軟體生命週期
為了更有效,更科學地組織和管理軟體生產,根據某一軟體從被提出並著手開始實現,直到軟體完成其使命為止的全過程劃分為一些階段,並稱這一過程為軟體生命週期。軟體生命週期包括八個階段 問題定義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 系統設計 詳細設計 編碼 測試 執行維護。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軟體定義期 問題定義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