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生命週期

2021-09-29 12:09:20 字數 1869 閱讀 3933

軟體定義、軟體開發、執行維護三個時期組成,每乙個時期又進一步劃分為若干個階段。

核心:通過對客戶的訪問調查,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可行性研究應該比較簡短,這個階段的任務不是具體解決問題,而是研究問題的範圍,探索這個問題是否值得去解,是否有可行的解決辦法。

技術可行性:現有的技術可以實現這個系統嗎?

經濟可行性:這個系統的經濟效益會超過成本嗎?

操作可行性:系統的操作方式在使用者組織內行得通嗎?

還有可以從法律效益、社會效益等各方面分析。

仍不是具體的解決問題,而是準確的確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標系統必須做什麼?」**

主要確定目標系統應該有哪些功能?

這一階段要記錄對目標系統的需求,即規格說明書(specification)

發現需求的方法:

1.與使用者交談,向使用者提問題;

2.參觀使用者的工作流程,觀察使用者的操作;

3. 向使用者群體發調查問卷;

4. 與同行、專家交談,聽取他們的意見;

5. 分析已經存在的同類軟體產品,提取需求;

6.從行業標準、規則中提取需求;

7.從internet上搜查相關資料

又稱為概要設計。「怎樣實現目標系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少應該設計出低成本、中成本、高成本三種方案,軟體工程師應該用適當的表達工具來描述每種方案、分析方案的優缺點,選取乙個最佳方案;另外,要設計程式的體系結構,也是確定程式有哪些模組以及模組間的關係。

把上一階段的解法具體化,即「怎樣具體的實現這個系統?」

詳細設計也稱為模組設計,確定實現模組功能所需要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

要寫出正確的、容易理解的、容易維護的程式模組。

選取一種合適的語言,把詳細設計的結果用選定的語言書寫程式,並仔細的測試編寫的每乙個模組。

黑盒測試:把程式看成乙個黑盒子,完全不考慮程式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

只檢查程式功能是否能按照規格說明書的規定正常使用,程式能否適當的接收輸入資料並產生正確的輸出資訊。

黑盒測試又稱為功能測試

等價劃分、邊界值分析、錯誤推測。

白盒測試:按照程式內部的邏輯測試程式,檢測程式中主要執行通路是否都按照預定的要求工作。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

邏輯覆蓋:語句覆蓋、判定覆蓋、條件覆蓋、條件組合覆蓋、路徑覆蓋等。

控制結構測試:基本路徑覆蓋、條件測試、迴圈測試。

通過各種測試(以及相應的除錯)使軟體達到預定的要求。

最基本的測試是:整合測試和驗收測試(又稱為確認測試)。

整合測試

非漸增式整合:把龐大的程式作為乙個整體來測試;

漸增式整合:把程式劃分為小段來構造和測試;

回歸測試:當每乙個新模組加進來時,程式就發生了變化。重新執行已經做過的測試的某個子集。

確認測試有兩種:

alpha測試:使用者在開發者的場所進行,並且在開發者對使用者的指導下進行測試;

beta測試:軟體的終端使用者在乙個或者多個客戶場所進行。

除錯:也稱為糾錯。除錯是在測試發現錯誤之後排除錯誤的過程。

通過必要的維護活動使系統持久的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這個階段,是軟體生命週期中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三個過程 定義,開發,維護 九個階段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概要設計 詳細設計 編碼與單元測試 整合測試 驗收測試,執行與維護 退役。可行性研究 系統分析人員在使用者的配合下對使用者的要求和現有的環境及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寫出調研報告,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法律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等方面...

軟體生命週期

同任何事物一樣,乙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 衰亡等階段,一般稱為軟體生存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把整個軟體生存週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複雜和管理複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存週期包括可行性分析與開發項計畫 需求分析 設計 概...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有乙個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和衰亡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即為軟體的生命週期 軟體生存期的六個步驟為 1.制定計畫 2.需求分析 3.設計 4.程式編碼 5.測試 6.執行與維護 確定要開發軟體系統的總目標 給出功能 效能 可靠性以及介面等方面的要求 完成該任務的可行性研究 估計可利用的資源 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