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背肌筋膜炎

2021-04-12 11:40:10 字數 1532 閱讀 8272

項背肌筋膜炎又稱項背纖維織炎或肌肉風濕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引起項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及軟弱無力等症狀。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確切**尚不十分明了,臨床觀察認為本病與輕微外傷、勞累及受寒等有關。

項背部急性損傷後,使肌筋膜組織產生炎症、水腫,粘連、變性,以後逐漸纖維化,形成瘢痕,使經絡氣血執行不暢而發為本病。長期的慢性勞損,如伏案低頭作業,使肌肉長時間過度緊張、痙攣,雖損傷輕微,病變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組織中產生變性、肥厚,形成纖維小結而引起較廣泛的疼痛。

久臥濕地,貪涼或勞累後復感寒邪,寒凝血滯,使肌筋氣血執行不暢,經絡痺阻不通,可導致項背肌筋膜炎發生,故項背肌筋膜炎患者對天氣變化較敏感。

[診斷]

(一)臨床症狀

項背部痠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或有重壓感,向一側或兩側背部與肩胛之間放射。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症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作。急性發作時,區域性肌肉緊張、痙攣,項背部活動受限。

(二)檢查

1、項背部及肩胛內緣有廣泛壓痛,皮下可觸及變性的肌筋膜及纖維小結,並可觸及筋膜摩擦音。

2、項背部活動受限,尤以屈伸頸項為主。

3、一般無神經根性放射痛,故各種神經擠壓試驗均正常。

4、x線檢查:一般無陽性體徵。偶可見項韌帶鈣化或項背肌筋膜增厚,頸椎生理弧度輕度變直等。

[**]

推拿**本病有顯著療效。手法的目的是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連形成。

**原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

部位及取穴:項背及風池、風府、肩井、風門、肺俞、心俞、膈俞等。

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拿揉、滾法、點壓、彈撥、叩擊等。

操作方法:

1、鬆解手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背後,先用一指禪推法推頸項督脈及膀胱經,從上至下3~5遍,然後再拿揉項部肌筋2~3分鐘,並配合頸項屈伸及旋轉運動。

2、解痙止痛法:接上式,先用拇指點壓、按揉風府、風池、肩井、風門、肺俞、心俞等穴及痛點,以痠脹感為度,可解痙止痛。然後施拇指彈撥手法於肌痙攣處或痛點,每處彈撥3~5次,力達病所,可鬆解粘連,緩解肌痙攣,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理筋整復法:先活動頸椎,施頸椎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等運動,使關節滑利。然後採用頸胸椎微調手法,如斜扳、側扳及胸椎對抗扳法和旋轉扳法,力度要求輕巧靈活,無任何不適感,從而達到理筋整復的目的。

4、整理手法:滾揉項背部,重點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覆3~5遍,然後拿揉斜方肌,提拿肩井2~3分鐘,最後用小魚際或空拳拳眼輕叩擊項背部,直擦督脈和膀胱經,結束**。

[預後]

推拿**可明顯改善症狀,尤其是早期見效更顯著,配合功能鍛鍊可增強療效。

[附註]

1、加強項背部功能鍛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如體操、打太極拳等,增強項背部的肌力和身體素質。

2、避免過度疲勞,適當勞逸結合,注意區域性保暖,防止受涼、感冒。

[相關研究]

本病多由體質虛弱,過度疲勞,復感風寒而致病。長期低頭位工作的人極易發病。本病一般3~5次可**,嚴重者可延至數週、甚至數月不癒。**時必須重視,許多病人往往**不徹底而轉變成經常發作的慢性項背痛,使項背處於板緊狀,給**帶來一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