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院士談院士增選:院士未必總是學術權威
在車水馬龍的北京海淀成府路,方正大廈,記者就院士增選問題採訪了王選院士。
記者注意到王選穿的是白襯衣和布鞋,傳記《王選的世界》裡寫著:「從小學到高中,他穿得最多的是白襯衣和布鞋。他喜歡白襯衣的潔淨和單純,喜歡布鞋的隨意和舒適」,看來,這個習慣王選一直保持到現在。記得曾有人說過,喜歡穿布鞋的人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換句話說是淡泊名利。
王選院士認為,院士群體應該業務水平高,道德聲望也高,只有兩者兼備,才能實現國家賦予的任務,才能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進而帶動整個科技界乃至社會的發展。同時他也直言不諱地指出——院士未必總是學術權威。
「我有乙個絕招對付送禮的」
「院士增選中的不正之風,我也感受到了,10多年前就有。」王選院士的開場白直言不諱。「有的候選人為了評院士,對學部每位院士逐個分析,誰會投贊成票,誰會投反對票,乙個乙個去公關,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經常能得逞,這是可悲的地方。」
接著他笑著說:「我有乙個絕招對付這些送禮的,候選人和單位領導一起來家裡,送來候選人材料和禮物。我對他們說,『今天我只能收一樣東西,你們看留下哪樣好呢?結果他們只有老老實實把禮物拿走,把材料留下。』」記者好奇地問那禮物一般是什麼東西。「我看都不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那是5年前,現在從來不見人。」
記者也聽說過一位院士拒絕候選人送禮的真實故事,那位院士對送禮的候選人說,你今天來訪本身就是錯誤的……你來的效果適得其反,我只會給你減分。還有一位院士反映,由候選人組織的會議竟給很高的會議出席費,以致今後這種會議都不能參加了!
王選指出,評選中收禮的院士還是極少數,關鍵是人情關係在起作用,如果一位候選人有幾位院士說好話,那選上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一位院士說壞話,哪怕不準確,那選上的可能性就很小。「對於關係親的,我寧肯不說話;如果覺得他該當選就投票。」
公關比攻關厲害多了
「科技界本來就不是一塊淨土,不是乙個真空!現在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蔓延到了科技界,使得科技界更加……」王選後面的省略意味深長。
「放眼整個科技界,不僅是院士增選,還有申請專案,評各種獎項,拉關係、套近乎,送禮、偵察……這使得真正埋頭紮實搞科研的就吃虧,再說也很難抵擋名利的**。」
王選說自己以前奮鬥多年,腦子裡從沒有想過當院士。丁肇中說過,「為了拿諾貝爾獎而工作,那是非常危險的!」
記者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委採訪時無意中看到,幾乎所有辦公室的門上都貼著這樣一張a4紙:「訪客請注意,為保證國家自然科學**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即日起到9月30日止,恕不接待任何與申請相關的來訪。」據了解,所謂的來訪就是「公關」,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科技界的「公關」風之盛行。
有些沒選上院士的科學家也做出過重大貢獻
「本來尊重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價值,這是對的。但是社會把院士抬得太高,這是乙個極大的誤解——評上院士,就好像鯉魚跳龍門,身價頓漲百倍,住房、工資、經費申請、講課費、出場費等待遇都大為改變,與非院士差別很大。」
王選認為有些沒評上院士的科學家與當選院士的科學家並沒有鴻溝,「我看到很多非院士的科學家做出很大的貢獻,但不可能都評上院士」。
「今年我68歲,完全是靠虛名過日子」
王選拿自己的經歷來說明問題,「錯誤地把院士看成是當前領域的學術權威,我經常說時態搞錯了,沒分清楚過去式、現在式和將來式。我38歲的時候,在電腦照排領域的研究在國內處在最前沿,在國際上也可以稱得上十分前沿,創造了我人生的第二個高峰,但是是無名小卒,說話沒有分量;2023年我58歲的時候,當選中國兩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獲得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雖然沒有脫離業務,但2023年我就離開了具體設計第一線,所以我的巔峰已經過去,我當時就覺得已經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了;今年我68歲,3年前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離學科前沿更遠了,現在靠虛名過日子!」
記者插話道:「您說得太謙虛了!」王選擺擺手,語氣加速,「是這樣的,我說的是大實話!」
他拿出中國科學院學部9月11日發的《關於2023年院士增選工作中反對不正之風、重申選舉紀律、保證選舉質量的通知》,檔案空白處寫滿了數字,顯然王選對採訪有準備,而且不乏科學家的嚴謹。「有這樣乙個統計,很有意思,很能說明問題——
「國外對1249個傑出的國際科學家和1928個國際上最重大的科研成果做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發現科學家最具活力的年齡段是25歲到45歲,創造顛峰的年齡是37歲。
「但中國科學院662位院士,小於60歲的只有56人,佔8.5%;中國工程院654位院士,小於60歲的只有39人,佔6%。這說明大多數院士已經不在創造的高峰期。我個人的理解,院士這個榮譽,是對這個人過去學術貢獻的高度肯定,是終身的。當然年輕院士不一樣,他們正處於創造的高峰期。還有一批年齡比較大的院士仍在科研一線,還在不斷地創造,這跟他們研究的領域有關。但在飛速發展的計算機資訊領域,找乙個70歲的權威,很難!也許有個別人可以,但按照普遍規律來講不太可能。有些學科,院士是有經驗的,在指導年輕人如何奮鬥上可以發揮不少作用,但不是當前該領域的學術權威,否則就是天大的誤解!」末了他還補充一句,「這句話可能有的院士不愛聽!」
大部分院士年齡較大,按照生理規律,已經過了創造的高峰期,邱成桐等不少科技界人士也曾提出過與王選類似的觀點。黃昆先生的學生鄭厚植院士等曾回憶說,黃昆到了晚年,為自己沒有更多學術貢獻而痛苦,但是又不得不承認並遵守自然規律。
王選說,記得周光召曾經說過,希望院士多培養年輕人、參加諮詢和熱心科普,自己也很贊成這個看法。
院士不是萬能博士,說話要慎重
對於院士增選制度,王選認為還是要嚴厲打擊院士候選人投機取巧的做法,一旦發現立即取消資格,幾年之內不能參評。一旦發現院士有學術道德問題,應立即警告;當上院士很難除名,只有警告。「我覺得公示這一招很厲害,是乙個得力措施。」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第二章第六條規定,院士工作局將有效候選人名單通告全體院士,並在學部網頁和有關**上公布;同時,通知歸口初選部門或有效候選人所在單位,在有效候選人所在單位公示其相關材料(候選人在5年內調動工作單位的,同時在調出單位公示)。公示時間為1個月。
王選說,「我也推薦過候選人,他們都是專心搞學問的,很努力,也有一些成績,但評的時候跟別的候選人一比較,發現不如別人,我還是投了他的反對票。」記者問,「你推薦他是礙於情面嗎?」「多少有一點,不過我還是要實事求是,對國家負責!」
王選還認為增選院士的數量和質量有聯絡,現在每次增選的數量不超過60人,實際上中國科技的進步並沒有那麼迅速,類似於中國大學的擴招。據了解,近些年很多院士和專家對此也有相同看法,他們呼籲根據時代和科技發展的狀況,適當減少增選院士的數量。王選建議說,「兩年增選一次,院士們太累,而且也沒什麼變化。三年評一次更好一些,名額也可以適當減少」。
他還認為對院士增選中的不正之風,如果可能**、公開的話,會更好一些。9月16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載文介紹,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8月公布了3位因不端科學行為而受到處罰的科學家的姓名。鄒承魯院士說,這是乙個扭轉不端科學行為在中國流行的良好開始。王選認為中國離公布院士的學術不端行為還有一段距離。
社會和院士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榮譽,學術界要人人平等
最後,王選寄語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要因名利的**而偏離航向。
「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處於創造的高峰期,千萬不要學而優則仕!組織上不要給他們過早地壓上行政的重擔,讓他們當院長、所長、校長。所謂的當官,好像是提拔他們、重用他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們自由的空間,使他們沒能在創造的高峰期多做點貢獻,這非常糟糕。可以年齡大了再當官,50歲再當,當到60歲。」
「同時,有才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要把做官當成一種奮鬥目標,甚至也不要把當上院士作為奮鬥目標,如果老想著當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業。要出大的成績,必須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熱愛的科學與技術領域!」
科學網2023年10月10日
聽 院士王雲的講座有感
今天下午聽了 院士王雲先生的乙個關於intelligent interconnect of things講座,這個講座應該是他在第四界中國感測器網路學術會上的演講的乙個節選吧 從那個相當專業的 上猜測出來的 王院士 有自己對 院士 的定義,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一下 沒得說,絕對是技術大牛,以下是我自...
IT圈 專題 紀念卓越的科學家兩院院士王選
it圈 專題 紀念卓越的科學家兩院院士王選 陳國華 it圈新聞 it圈 專題 紀念卓越的科學家兩院院士王選 訪問專題請點這裡 http itquan.com sp 20060214 20060214.htm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創始人 兩院院士王選病逝 中國新聞網 王選辭世 現場 當代畢昇 燃盡畢生 北...
13部門聯合發文 院士增選 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
7月19日,我國科技部 全國婦聯 教育部 工業和資訊化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衛生健康委 國資委 中科院 工程院 社科院 全國總工會 中國科協 自然科學 委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公布了 關於支援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 以下簡稱 措施 措施 制定的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