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使用者體驗的這兩年

2022-09-24 15:00:20 字數 1671 閱讀 6205

概念理解:使用者體驗 —— 以使用者為中心 —— 互動設計 —— 資訊架構

實踐操作:目標 —— 流程 —— 方法 —— 交付物 —— 產品管理

2023年初,在google搜尋結果裡鏈結到的uigarden第一次看到「使用者體驗&程式設計客棧rdquo;,那會兒的真實感受,就是作為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我們,終於有人關心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常上的那幾個**的設計師拎過來,海扁一頓

到現在為止,「使用者體驗」還是最熱的口頭禪。究其原因,主要是這個詞深得人心、朗朗上口,只要說的時候表情嚴肅點,形象就很專業了(屢試不爽),而且還絕對挑不出邏輯錯誤。其實就是看似石破天驚,仔細推敲等於啥也沒說的典型。

帶著這樣那樣的疑問,我開始試圖去了解我們的使用者,嘗試「以使用者為中心」。雖然我不知道使用者是誰,但有個基本原則,我是網際網路使用者,如果我自己都沒有滿意,憑什麼讓我的使用者滿意。老朋友 白鴉、 臭魚他們也是這個階段認識的,那會兒能寫的知音很少,幾個人湊一塊兒,除了抱怨更多的是感慨。

很快,我發現對於操作級的使用者體驗,絕大部分的使用者感受是相通的,反正就是「避免麻煩和製造方便」兩個角度,後來才知道這門學問叫「互動設計」。於是在互動思想的引導下,做了很多功課,因為我必須去理解,為什麼這麼做的體驗好?從乙個點深入下去,可以拖出來很多東西。

互動互動,顯然至少得兩個物件,我喜歡用「回合」這個詞來量化。比如我用滑鼠碰到了某個鏈結,然後它下劃線消失了,這個回合的概念就是我打招呼別人答應。我們都知道,兩個人交往,最可惡的就是不表態,不接招也就沒破綻。

可能大部分從業者了解使用者體驗,都是通過「互動設計」的概念。而且在國內流行的相關專業書籍裡,也是互動設計佔的比例和質量最高,比如《about face》等重量級權威著作。但是在實踐幾個階段後,我慢慢發現,互動設計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設計分類的操作模式,互動其實很簡單,真正的難點在於拿什麼來互動?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

2023年初,偶然寫了篇 yahoo!的專案工作流程介紹歐洲流程,同行反應出奇的強烈。因為在此之前,大家的意識基本侷限在**只有前後臺之分,再細點前台還有結構、表現、行為之分,但都沒有上公升到產品的高度,也就是說還沒有系統理論做支撐。

也是在這份yahoo!歐洲流程裡,我注意並意識到「資訊架構」的重要性。查閱大量資料後,程式設計客棧5月份寫了篇 **的資訊架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但還是不清楚如何把這門綜合學科的思想落實到產品概念,與互動如何協作和迭代?如何呈現?

再往後就是漫長的實踐過程,優化方法並提高效率。看書除了能見見世面,更重要的是驗證自己的想法。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想清楚為什麼,比如最近讀的這本 《使用者體驗的要素》,對結構層主要是清晰我的理解,對框架層幾乎是重建知識結構,之前的認識太淺散。

曾經設想過 某種產品文件的來保證設計實施,貫穿到以產品為中心的開發模式中。因為不管資訊架構還是互動設計,結果都會落實到交付物,不然無法把設計結果傳達給其他人,也就是說工作無法量化。

線性流程沒有高低之分,體現自己的價值,不是說就得否認別人的工作成果,因為我們是團隊。各位或許不知道自己的強項,但一定要明白最適合做什麼。同樣的道理,理解概念不應該盡量擴大乙個點www.cppcns.com,而是搞清楚這個點在整體當中的位置。曾經不管是 對搜尋引擎優化的偏見,還是 對互動設計的懷疑,都源於此,精確定位才有助於正確理解和分工協作。

最後,回到2023年討論 《**重構》的時候,web standards 提倡的全相容無障礙,其實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思想的一種實施,也講究使用者體驗。類似的話題很早就有了,只不過我們大家都沒有參透。

本文標題: 與使用者體驗的這兩年

本文位址:

回首北京這兩年

時間過得真快,一下離2013年的11月20日不遠了 猶記得2年前的11月20日,我和白 冰 趙英偉踏上長沙去往北京的t2次列車,心中充滿著高興 激動以及好奇。那時我還沒意識到我的觀念將徹底改變。北京會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是否天氣很冷,是否每個人都高大,是否排擠外地人,是否可以看到傳說中的沙塵暴,是否每...

折騰的這兩年多。

從2017年3月開始。我從東莞的南城 08年 3月到17年3月 一直生活的廣東地方,為了換乙個心情環境,也為了換工作轉型,我下定恨心離開了南城。在南城,確認有發生過很多的故事,從到東莞以來,差不多一直生活的地方了,也藉此誕生我兩個寶貝的孩子,在此應該說感謝曾經為付出的她吧!現在在這,也只能用這個稱呼...

我的這兩年,從業六年過程的低潮兩年!

也許我的命運非常的好,01年上半年還沒有大學畢業的時候,就進入了大型寬頻通訊企業,從事軟體開發的工作。在我職業生涯的第乙個公司裡面,沒有太大的壓力,同事也非常的熱心,讓我很自然很平和的和社會接上了軌,同時在裡面也學到了不曾接觸的東西,受益匪淺。待了一年後,我跳槽了另乙個公司,在這個公司裡面我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