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規劃相信大家都知道,動態規劃演算法也是新手在剛接觸演算法設計時很苦惱的問題,有時候覺得難以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之後,就會覺得動態規劃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網上也有很多關於講解動態規劃的文章,大多都是敘述概念,講解原理,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即使一時間看懂了,發現當自己做題的時候又會覺得無所適從。我覺得,理解演算法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練習,只有通過自己練習,才可以更快地提公升。話不多說,接下來,下面我就通過乙個例子來一步一步講解動態規劃是怎樣使用的,只有知道怎樣使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對概念和原理進行反覆琢磨。
數字三角形(poj1163)
在上面的數字三角形中尋找一條從頂部到底邊的路徑,使得路徑上所經過的數字之和最大。路徑上的每一步都只能往左下或 右下走。只需要求出這個最大和即可,不必給出具體路徑。 三角形的行數大於1小於等於100,數字為 0 - 99
輸入格式:
5 //表示三角形的行數 接下來輸入三角形
3 8
8 1 0
2 7 4 4
4 5 2 6 5
要求輸出最大和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解題思路:
首先,肯定得用二維陣列來存放數字三角形
然後我們用d( r, j) 來表示第r行第 j 個數字(r,j從1開始算)
我們用maxsum(r, j)表示從d(r,j)到底邊的各條路徑中,最佳路徑的數字之和。
因此,此題的最終問題就變成了求 maxsum(1,1)
當我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可以用簡單的遞迴來解題:
if ( r == n)
maxsum(r,j) = d(r,j)
else
maxsum( r, j) = max + d(r,j)
根據上面這個簡單的遞迴式,我們就可以很輕鬆地寫出完整的遞迴**: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101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int i, int j)
int main()
對於如上這段遞迴的**,當我提交到poj時,會顯示如下結果:
對的,**執行超時了,為什麼會超時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重複計算了,當我們在進行遞迴時,計算機幫我們計算的過程如下圖:
就拿第三行數字1來說,當我們計算從第2行的數字3開始的maxsum時會計算出從1開始的maxsum,當我們計算從第二行的數字8開始的maxsum的時候又會計算一次從1開始的maxsum,也就是說有重複計算。這樣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採用遞規的方法,深度遍歷每條路徑,存在大量重複計算。則時間複雜度為 2的n次方,對於 n = 100 行,肯定超時。
接下來,我們就要考慮如何進行改進,我們自然而然就可以想到如果每算出乙個maxsum(r,j)就儲存起來,下次用到其值的時候直接取用,則可免去重複計算。那麼可以用n方的時間複雜度完成計算。因為三角形的數字總數是 n(n+1)/2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將上面的**進行改進,使之成為記憶遞迴型的動態規劃程式: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max][max];
int maxsum(int i, int j)
return maxsum[i][j];
} int main()
cout << maxsum(1,1) << endl;
} 當我們提交如上**時,結果就是一次ac
雖然在短時間內就ac了。但是,我們並不能滿足於這樣的**,因為遞迴總是需要使用大量堆疊上的空間,很容易造成棧溢位,我們現在就要考慮如何把遞迴轉換為遞推,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完成這個過程。
我們首先需要計算的是最後一行,因此可以把最後一行直接寫出,如下圖:
現在開始分析倒數第二行的每乙個數,現分析數字2,2可以和最後一行4相加,也可以和最後一行的5相加,但是很顯然和5相加要更大一點,結果為7,我們此時就可以將7儲存起來,然後分析數字7,7可以和最後一行的5相加,也可以和最後一行的2相加,很顯然和5相加更大,結果為12,因此我們將12儲存起來。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
然後按同樣的道理分析倒數第三行和倒數第四行,最後分析第一行,我們可以依次得到如下結果: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max][max];
int main()
我們的**僅僅是這樣就夠了嗎?當然不是,我們仍然可以繼續優化,而這個優化當然是對於空間進行優化,其實完全沒必要用二維maxsum陣列儲存每乙個maxsum(r,j),只要從底層一行行向上遞推,那麼只要一維陣列maxsum[100]即可,即只要儲存一行的maxsum值就可以。
對於空間優化後的具體遞推過程如下:
接下裡的步驟就按上圖的過程一步一步推導就可以了。進一步考慮,我們甚至可以連maxsum陣列都可以不要,直接用d的第n行直接替代maxsum即可。但是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節省空間,但是時間複雜度還是不變的。
依照上面的方式,我們可以寫出如下**: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 maxsum;
int main()
接下來,我們就進行一下總結:
遞迴到動規的一般轉化方法
遞迴函式有n個引數,就定義乙個n維的陣列,陣列的下標是遞迴函式引數的取值範圍,陣列元素的值是遞迴函式的返回值,這樣就可以從邊界值開始, 逐步填充陣列,相當於計算遞迴函式值的逆過程。
動規解題的一般思路
1. 將原問題分解為子問題
把原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子問題,子問題和原問題形式相同或類似,只不過規模變小了。子問題都解決,原問題即解決(數字三角形例)。
子問題的解一旦求出就會被儲存,所以每個子問題只需求 解一次。
2.確定狀態
在用動態規劃解題時,我們往往將和子問題相關的各個變數的一組取值,稱之為乙個「狀 態」。乙個「狀態」對應於乙個或多個子問題, 所謂某個「狀態」下的「值」,就是這個「狀 態」所對應的子問題的解。
所有「狀態」的集合,構成問題的「狀態空間」。「狀態空間」的大小,與用動態規劃解決問題的時間複雜度直接相關。 在數字三角形的例子裡,一共有n×(n+1)/2個數字,所以這個問題的狀態空間裡一共就有n×(n+1)/2個狀態。
整個問題的時間複雜度是狀態數目乘以計算每個狀態所需時間。在數字三角形裡每個「狀態」只需要經過一次,且在每個狀態上作計算所花的時間都是和n無關的常數。
3.確定一些初始狀態(邊界狀態)的值
以「數字三角形」為例,初始狀態就是底邊數字,值就是底邊數字值。
4. 確定狀態轉移方程
定義出什麼是「狀態」,以及在該「狀態」下的「值」後,就要找出不同的狀態之間如何遷移――即如何從乙個或多個「值」已知的 「狀態」,求出另乙個「狀態」的「值」(遞推型)。狀態的遷移可以用遞推公式表示,此遞推公式也可被稱作「狀態轉移方程」。
數字三角形的狀態轉移方程:
能用動規解決的問題的特點
1) 問題具有最優子結構性質。如果問題的最優解所包含的 子問題的解也是最優的,我們就稱該問題具有最優子結 構性質。
const詳細分析
最近在分析 linux 驅動的過程過程中遇到一些關於 const 的使用,現在在這裡詳細剖析一下 一,const int p 首先分析一下幾個概念 1 p 是乙個指標變數,因而它也是乙個變數,所謂變數就有變數的位址和變數的值,而這裡 p變數的值就是乙個位址,該位址下存放的是乙個整數,p的值等於這個整...
約數詳細分析
約數詳細分析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約數 約數分正約數和負約數兩種,我們一般只討論正約數。也就是說,接下來所提的約數,只考慮正約數。如果有乙個數k,滿足k n,那麼k就是n 的約數 因數 n是k的倍數。求乙個數的約數是資訊學競賽裡乙個基礎的不能再基礎的問題。如果只求乙個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列舉。當然列舉也...
vue cli 詳細分析
vue lic 是 vue 官方提供的腳手架工具,預設搭建好乙個專案的基本架子,我們只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修改即可。注意 安裝 vue cli 前需要事先配置好 node 環境 npm install g vue cli 如果是 mac 電 sudo表示以管理員的許可權 sudo ins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