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簡單的軟體測試模型

2022-08-31 21:06:13 字數 1184 閱讀 2407

軟體測試是軟體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之一,軟體測試模型則是軟體測試的工作框架,用於指導軟體測試過程。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基本的軟體測試模型——

v-模型、w-模型和前置測試模型。

一、v-模型:

在傳統的瀑布型軟體開發過程中,僅僅把測試過程作為在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及編碼之後的乙個階段,對軟體測試過程沒有進一步的描述。v-模型針對瀑布模型對軟體測試過程進行了補充。v-模型最早由已故的paul rook在80年代後期提出。在該模型中,測試過程被加在開發過程的後半部分,如下圖所示。

在開發階段一側,先從定義業務需求開始,然後把需求轉換為軟體規格,再轉換到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中,最後進行編碼成為程式**。在測試執行階段一側,先進行單元測試,然後是整合測試、系統測試,最後是驗收測試,這些測試形成了軟體測試的不同層次(級別),並與開發過程的相應階段相對應。

二、w-模型:

軟體開發過程各階段都可能產生錯誤。據國外對一些大型軟體系統的統計,需求分析與設計階段產生的錯誤佔64%,編碼錯誤佔36%。軟體錯誤具有傳遞性,即需求分析產生的錯誤如果沒有發現,會依次傳遞到設計和編碼。軟體錯誤的發現和解決具有放大性。據估計,在分析設計階段產生的錯誤,如果在編碼結束後的測試過程才被發現,其代價約為在分析設計階段發現和解決錯誤的代價的10倍。如果該錯誤在產品交付使用後才發現和解決,則其代價將超過100倍。因此,測試工作越早進行,發現和解決錯誤的代價越小,風險越小。根據這個觀點,systeme evolutif公司在v-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w-模型,如下圖所示。

圖中,w-模型由兩個「v」重疊而成。其中乙個「v」表示開發過程,包括需求分析、規格書生成、軟體設計、**程式設計、軟體構建、系統構建以及安裝等階段。另乙個「v」表示測試過程,包括需求測試、規格測試、設計測試、單元測試、整合測試、系統測試以及驗收測試等活動。軟體測試的各項測試活動與開發過程的各個階段相對應。

三、前置測試模型:

前置測試是乙個將測試和開發緊密結合的模型,其示意圖如下圖。

前置測試模型將開發和測試的生命週期整合在一起,標識了專案生命週期從開始到結束之間的關鍵活動。如果其中有些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那麼專案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因此而有所降低。

測試的幾種模型

1.瀑布模型 線性順序,適合需求穩定的專案 瀑布模型的乙個最大的缺陷在於,可以執行的產品很遲才能被看到。這會給專案帶來很大的風險。2.螺旋模型 漸進式,強調風險。適合 龐大 複雜 風險大的專案 缺點是浪費人力 物力。3.增量和迭代 其核心是降低專案的風險 增量 各個部分互不影響的填充 迭代 先輪廓 ...

軟體測試模型

線性模型 優點 即包含底層測試又包含高層測試 開發階段界定清晰 便於控制開發過程 缺點 風險後延,失去及早糾正的機會 錯誤的傳遞蔓延 返工量非常大,模型靈活性低 測試伴隨整個開發周期 優點 測試伴隨整個開發周期 更早的介入測試,降低成本 開發階段界定清晰 缺點 小型專案不適用 技術要求高,實踐困難 ...

典型的軟體過程幾種模型

一 典型的軟體過程 1 定義 瀑布過程模型 wiston royce 又稱經典的生命週期模型,是乙個系統的,順序的 軟體開發方法,以使用者需求分析開始,通過策劃,建模,構建和部署的過程,最終提 供完整的軟體支援 2 特定 1 各階段相互分離的,且相互之間有順序性和依賴性 前一段工作完成之後,後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