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漫談讀後感

2022-08-12 20:54:15 字數 969 閱讀 9222

架構,每當我聽到這個詞,總是不自禁的認為,架構就是專案的結構,一行行**如何拼接成為乙個完整的專案,直到閱讀了架構漫談的九篇部落格後,我才對架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架構,可以說就是乙個整體可以分為許多塊,每一塊各司其職,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後塊與塊之間相互連線溝通,從而構成乙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完成所需要的所有活動。準確的說,架構就是:

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對目標系統的邊界進行界定。並對目標系統按某個原則的進行切分。切分的原則,要便於不同的角色,對切分出來的部分,並行或序列開展工作,一般並行才能減少時間。並對這些切分出來的部分,設立溝通機制。

那麼架構這一名詞到底是為何所生的呢?我們知道,一項簡單的任務交給乙個人去完成,那麼這個人還可能按時完成。如果這項任務稍微有點難度,那麼這個人可能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如果這項任務非常龐大非常複雜,那麼給這個人十倍百倍的時間都有可能完成。架構的出現就是因為乙個人的能力有限,單獨一人難以勝任這項工作的每一部分。也因為乙個人的時間有限,就算乙個人可以完成整項工作,但是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還因為人們對工作的需求不僅僅是完成工作,而是讓工作更加盡可能地完美。

想要成為真正的架構師,必須要更能夠準確的發現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不然我們會離我們的初衷越來越遠。所以找出問題的主體,是架構師首先要做的事情。在識別出問題之後,如果這個問題能夠迎刃而解,那自然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很多情況下還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還要做出一些調整,這就是架構的切分。實際上,切分的過程就是建模的過程,大問題切分後會生成很多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就形成了不同的概念,架構師更多的是去理解這些概念。架構切分後的結果是乙個樹狀,分層越少越好,因為分層越多,內部溝通就越多,效率就越低。

軟體架構的出現也是相同的,一開始是乙個人去完成軟體,後來慢慢地幾個人共同合作的去進行開發,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演變出不同的架構,為的就是避免個人任務太重。

要想成為乙個架構師,僅僅會架構是遠遠不夠的,架構師還需要克服對時間的恐懼和壓力,培養自己的自信心。架構是還必須能夠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組織架構,使得每個內部成員的內心中是平衡的。

架構漫談讀後感

應老師的推薦閱讀了由資深架構師王概凱 kevin 執筆的系列專欄 架構漫談 9篇文章遞進地講述了 討論什麼是架構 怎樣做好架構 軟體架構如何落地 如何寫好程式等問題,文章生動形象多次舉通俗的例子讓本來生澀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感觸頗多。對這系列文章印象的較深的一點是 一直在挖掘一些本質的東西,對一...

架構漫談讀後感

花了一周的時間利用課餘的閒散時間,總算看完了王概凱的架構漫談,這九篇部落格從相對全面的角度對架構進行了概述。自己也對架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感覺作者在部落格裡提到的對架構的理解對我們初學者來講幫助其實很大。架構其實就是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對目標系統的邊界進行界定,然後對目標系統按某個原則進行切分,接著...

架構漫談讀後感

這學期新開設了軟體體系架構這門課,學這門課之前架構漫談的九篇部落格進行了閱讀,對這門課以及架構設計進行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通過對這幾篇部落格的閱讀,首先需要明白什麼是架構,在最早期,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不相往來,隨著慢慢的發展,男女共同生活,也就出現了各自的分工,有的人做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