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超級節點」成為熱詞,越來越多的團隊加入了eos的超級節點競選。(也有專案「借鑑」eos的超級節點設計。)
eos超級節點競選熱鬧,eos是最大贏家,它的生態中突然湧入了很多重量級的玩家。這些玩家又可能進一步推動eos成為可能最受歡迎的下一代基礎公鏈。
沒有做太多的資料調查,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乙個用「超級節點」(supernode)的這個說法的絕對是營銷天才。
在eos.io專案**上,我發現它用的還是之前的詞彙:block producer (bp),區塊生產者。
eos採用的是所謂的委託權益證明共識(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在這種共識機制中,有一種重要的角色是所謂的「見證人」(witness ),被投票選出來的見證人是允許生成和廣播區塊的權威。
區塊生產者(bp)可能是見證人更準確的說法,它明確表明了,這些節點的任務是生成區塊鏈上的新區塊。
區塊生產者節點,固然對整個區塊鏈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也能從自身的生產服務中獲得收益回報,但超級節點給人的想象是,它可能對整個eos生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某些節點可能發展出的相關業務,其實與自身的區塊生產者角色並不是那麼相關。我們先回到區塊生產者的角色。
現在兩種主要的共識機制是pow(工作量證明)和dpos(委託權益證明),其中位元幣和以太坊仍在使用工作量證明。
其實,位元幣區塊鏈網路中,也有區塊生產者,也有事實上的「超級節點」。位元幣的節點,要進行的工作是:打包交易形成區塊,進行挖礦計算以獲得記賬權利,以及檢驗其他節點宣告挖礦成功的區塊。
由於位元幣挖礦的集中化,少數大型礦場成為了事實上的「區塊生產者」,由於擁有算力優勢,它們第二步擁有優勢。
不同的是,位元幣的區塊鏈網路,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其中,成為乙個節點,而不要進行競選。
dpos機制,是去掉了第二步,讓僅讓按規則獲得足夠投票的節點可以成為「區塊生產者」。這帶來的就是競選機制,要獲得權益持有者的投票,成為被委託人。
位元幣的節點不用競選,是因為競爭時刻發生在挖礦計算之中。
對比位元幣的挖礦節點,就很容易了解區塊生產者將獲得什麼:位元幣網路中挖礦成功的節點獲得該區塊的挖礦獎勵和區塊包含交易的交易費。
挖礦獎勵,從最早每個區塊50個位元幣,每四年減半,現在是12.5個。挖礦產生的新位元幣,也是位元幣的發行機制(增發機制)。目前交易費對比區塊獎勵仍微不足道。
這是乙個非常巧妙的安排:競爭挖礦,成功者獲得虛擬貨幣形式的經濟獎勵。
eos超級節點遵循的是同樣的邏輯,區塊生產者也獲得新增發出來的部分虛擬貨幣作為獎勵。
按這樣的分析邏輯,我們看到,超級節點沒那麼神秘或權威,它其實是區塊鏈領域最熟悉的角色:礦場。
曾有人把區塊鏈分成三個圈:幣圈、鏈圈、礦圈。
超級節點如果回到「區塊生產者」這個定位,實際上屬於礦圈。eos對超級獎勵機制在近期已經發生了兩次變化:
之前,外部預計,eos每年增發出來的5%的代幣,將有超級節點分得,因而21個超級節點作為乙個整體將獲得鉅額收益,它們之間按何種比例分配是另外的問題。
第一次變化是,eos宣布,僅有1%的新增發代幣分配給區塊生產者,其他4%將乙個將成立的 worker proposal system分配。
圖:分配機制,來自bm文章
第二次變化是,bm在發布dawn 4.0時,更詳細解釋了新增發代幣的分配機制。從圖中可以看到,1%的新增代幣將再分兩種方式分配:
這個分配機制容易理解,是dpos委託權益證明的延續:一,獲得足夠權益的投票,才可以成為「區塊生產者」。
二,收益的分配不是完全按生成多少區塊來計件分配,而是仍按所獲投票進行分配。
這帶來的變化是,21個活躍生產者(active producer)和179個候補生產者( stand-by producers)所獲得收益主要是跟所獲投票相關的。
(注:根據之前某個人的分享討論,活躍生產者可能並非一次選舉長期有效的,而可能是乙個持續不斷的投票過程。)
bm在文章解釋,這樣的分配機制是為了,讓所有200個提供全節點服務的節點,都能獲得提供服務的回報。
但也可以這麼解讀:與位元幣把一切交給市場競爭,eos的挖礦機制是把分配權更多程度上給了專案管理團隊。
並且我們還不知道,未來的分配機制是不是還會進一步調整。
姑且接受這樣的分配機制,接著往下看。
按如上推導,我們會發現,eos的挖礦機制實際是把話語權交給了「大戶」。
之前熱情運作eos社群的可能會受到打擊,如果沒有足夠的票,或者僅靠普通使用者的支援,它很難足夠的投票。
由於乙個eos可以投30票,這帶來的結果,大戶之間的結盟是是自然的選擇,而且多個大戶之間可以相互支援投票。
還可以猜測的是,eos自己所持有的投票擁有非常大的話語權,它投票支援的節點入選的優勢很大。(注:關於專案團隊所持有的eos,在投票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
我們可以發現,與位元幣區塊鏈網路完全把整個網路交給演算法(及市場競爭)相比,eos實際上把專案交給了「人」。
但遺憾的是,至少從目前的機制設計看,它同樣會再現位元幣的挖礦集中化趨勢。只不過這21個節點或200個節點,不是由算力決定的,而是由大戶持幣者決定的。
之前有人通俗模擬說,eos的超級節點是,其實是「省級分銷**」,拿到**權各自去「忽悠」。
現在再看,或許模擬應該是,加入eos看成是乙個電網(包括電廠):eos更像選擇了一批有實力的合作夥伴,建立合資的電廠。既然是合資,那選擇大戶是合理的。
我們可以看到,超級節點又不是位元幣的礦圈,分立的礦圈其實早已經變成了待解決的問題:
超級節點妙處是,把幣圈和礦圈聯絡到了一起。但是,除了「土老財」類的願意挖礦賺錢之外,多數的超級節點競選者是意在,通過入場超級節點,造勢形成其他的更有吸引力的業務。
這和eos專案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活躍的生態是它需要的,而有實力的大戶入場給這個生態帶來了超級動力。
之前它也宣布聯合成立生態vc**,以支援應用的開發。超級節點則使得這個任務也可以交給更多的合作夥伴去完成,進一步增強了生態的力量。
按上面的比喻,吸引到有實力的合作方來共建了電廠,但電怎麼應用去改變每個工廠呢,還是未知的。但可以預計的是,有了自己發電廠的人,肯定會自己先嘗試把電用起來,電廠周邊的人也會被吸引來使用。
還是沿著幣圈、鏈圈、礦圈的說法,可見的是:
超級節點,必然會帶著更多的鏈圈要素加入。現在看,原本從鏈切入eos的,現在在超級節點競爭中並不占有優勢(甚至有點失落),但或許在應用中還有新的機會。
到這裡,可以得出乙個初步的結論:超級節點沒那麼神奇,其實就是開礦場。但一旦開始了,可能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取決於這個節點想要怎麼樣利用eos生態。
一點感想 可以這樣對比看: 位元幣像乙個烏托邦一樣的試驗。 以太坊一定程度上像linux這樣的開源軟體的機制。 eos則是乙個絕妙設計的公司,一步一步把相關人帶入其中。 就我個人的喜好而言,eos的機制未免太複雜了、太人治了些。它的巧妙是巧妙,但與位元幣基於演算法規則的巧妙又不那麼被極客接受。 如果以太坊的技術改進速度快一點,那就太好了。現在看,eos似乎刺激了以太坊的開發進度。它要回答:除了發行erc20標準的代幣,以太坊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對比linux,現在的區塊鏈,可能都還沒走出林納斯(linus)的臥室。 而區塊鏈裡的利益設計,與現實世界相比,其實也很初步——
比如某老師曾經講的乙個細節,現實生活中,是先積攢了大量**的人,永遠成為社會的巨富嗎?這樣的社會設計必然沒有什麼好的發展前景。 幸好,進步在發生,而且很快,以無法預料的方式。 這是區塊鏈最有趣的地方。
區塊鏈節點與超級節點
要知道什麼是超級節點,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節點。區塊鏈網路中的每乙個節點,就相當於儲存所有區塊資料的每一台電腦或者伺服器終端。所有新區塊的生產,以及交易的驗證與記帳,並將其廣播給全網同步,都由節點來完成。簡單地說,節點就是埋頭幹活的。而且公有鏈上所有的節點都會搶著幹活,因為只有優先搶到記帳權,系統才會生...
區塊鏈節點和區塊區別 區塊鏈的節點是什麼?
區塊鏈節點,通常指的是區塊鏈網路中的計算機,也就是說任何連線到區塊鏈網路的計算機 包括手機,礦機等 都稱為節點。比如說位元幣網路是乙個公有鏈,使用者在自己的聯網電腦上執行位元幣程式時,這個電腦就成為位元幣區塊鏈網路中的乙個節點。操作乙個節點可以是普通錢包使用者,礦工或多人協作。不同的區塊鏈對節點的數...
區塊鏈中節點做什麼
區塊鏈中交易產生到確認各節點做什麼?節點操作角度 各個版本含糊其辭,崩潰!所以自己瞎寫一通暫且看看 這個很好理解,乙個節點發起一筆交易,用私鑰進行數字簽名,附在交易單尾部 a b 各個節點收到廣播的交易之後,放入未確認交易池中 各個節點在交易池中選取交易新增到區塊中,也就是說,每個節點都生成乙個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