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簡介:先把程式紙帶(或卡片)裝上計算機,然後啟動輸入機把程式和送入計算機,接著通過控制台開關啟動程式執行。計算完畢,印表機輸出計算結果,使用者卸下並取走紙帶(或卡片)。第二個使用者上機,重複同樣的步驟。
特點:使用者獨佔機器,cpu等待手工操作,cpu利用不充分。
缺點:由於手工操作的速度和計算機的高速度之間形成了尖銳矛盾,手工操作的方式是計算機的資源利用率極低,唯一的解決辦法只有擺脫手工操作,實現作業的自動過渡。
簡介:載入計算機上的乙個監督軟體,在監督程式的控制下,計算機能夠自動的、成批的處理乙個或多個使用者的作業(作業包括程式、資料、命令)。
在主機和輸入機之間增加兩個儲存裝置——磁帶機,在監督程式的自動控制下,計算機自動完成任務。
成批的把輸入機上的使用者作業讀入磁帶,依次把磁帶上的使用者作業讀入主機記憶體並執行,執行完成後把計算結果想輸出機輸出。 完成一批作業後,監督程度又從輸入機讀取作業存入磁帶機。按照上面的步驟重複處理任務。監督程式不停的處理各個作業,實現了作業的自動轉接,減少了作業的建立時間和手工操作時間,有效的克服了人機矛盾,提高了計算機資源的利用率。
問題: 在輸入作業和輸出結果時,cpu還是會處於線空閒狀態,等待慢速的輸入/輸出裝置完成工作——主機處於忙等狀態。
為了克服與緩解告訴主機與慢速外設(輸入輸出裝置),提高cpu利用率,用又引入了離線批處理系統,即輸入輸出脫離主機控制。
特點:增加一台不與主機直接相連衛星機。衛星機用來從輸入機上讀取使用者作業並放到磁帶機上;將磁帶機上的執行結果傳給輸出機。這樣主機不再與慢速的輸入輸出裝置連線。主機與衛星機兩者並行工作,分工明確,可充分發揮主機的告訴計算能力。
問題:每次主機記憶體中僅存放一道作業,每當它執行期間發出輸入/輸出(i/o)請求後,高速的cpu便處於等待低速的i/o完成狀態,致使cpu空閒。
簡介:多道程式設計技術,就是指允許多個程式同時進入記憶體並執行。即同時把多個程式放入記憶體,並允許它們交替在cpu中執行,它們共享系統中的各種硬、軟體資源。當一道程式因i/o請求而暫停執行時,cpu便立即轉去執行另一道程式。
缺點:不提供人機互動能力,給使用者使用計算機帶來不便。雖然使用者獨佔全機資源,並且直接控制程式的執行,可以隨時了解程式運**況。但這種工作方式因獨佔全機造成資源效率極低。即使cpu可以1分鐘運算100w次,如果作業是按照每分鐘100次來做運算,資源被大大浪費。
簡介:把處理機的執行時間分成很短的時間片,按時間片輪流把處理機分配給各聯機作業使用。
問題: 無法對特殊任務做出及時響應
簡介:即系統能夠及時響應隨機發生的外部事件,並在嚴格的時間範圍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
特點:1. 及時響應,每乙個資訊接收、分析處理和傳送的過程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內完成。
2. 高可靠性,需採取冗餘措施,雙機系統前後臺工作,也包括必要的保密措施等。
作業系統的三種基本型別:多道批處理系統、分時系統、實時系統。
具有多種型別操作特徵的作業系統。可以同時兼有多道批處理、分時、實時處理的功能,或其中兩種以上的功能。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積體電路工藝技術的飛躍發展,微處理機的出現和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發展大普及的浪潮。一方面迎來了個人計算機的時代,同時又向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處理、巨型計算機和智慧型化方向發展。於是,作業系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網路作業系統、分布式作業系統等。
作業系統發展史
程序指的就是乙個正在執行的程式,或者說是程式的執行過程,即程序是乙個抽象的概念 程序是起源於作業系統的,是作業系統最核心的概念,作業系統所有其他的概念都是圍繞程序展開的1 作業系統 現代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是位於計算機硬體於軟體之間的控制程式 作用 1 將硬體的複雜操作封裝成簡單的介面,給使用者或者應...
作業系統發展史
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共同構成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硬體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隨著作業系統的發展。作業系統的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如圖5 6所示。第一代的電子管計算機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作業系統尚未出現,程式設計師直接與硬體打交道 第二代的電晶體計算機始於20世紀50年代,為了提高計算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空...
手機作業系統發展史
要說現在炙手可熱的領域,那少不了烽煙四起的智慧型系統市場。且不看google蘋果這樣的大頭準備拼個你死我活,單看國內山寨了手機外殼現在也企圖山寨系統的老闆們躍躍欲試的亢奮,你就已經知道但凡有點野心的商家對智慧型市場是多麼的有愛。雖然說由於技術門檻的緣故作業系統不大可能像洗髮水一樣品種繁多,但是像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