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我用非常好的**購買了阿里雲的oss的1t儲存空間,3年的費用是99元,當時是大**,這**真是太棒了,如今一年的費用就999了……
當時我對oss的理解就是nas的公升級版,nas是單純的儲存檔案,而oss則提供了許多額外的功能,如對檔案的處理,縮放、加水印、cdn支援等。1t空間,3年,人民幣99元,怎麼想怎麼划算……
然而,我很快就發現,儲存在這個oss上的內容,如果在外網訪問,是要加流量費的,**是0.25元/gb(閒)和0.5元/gb(忙),看來這有點「釣魚」的味道啊,先引我入坑,然後再另外收費。不過這也好理解,我購買的是儲存,又沒說包含頻寬。如果外網訪問需要額外收費,這東西我用作本地的備份儲存也是妥妥的,於是我開始用它當本地的nas用,每天儲存我的資料庫備份和一些檔案備份,為了避免占用空間過大,我寫了個指令碼,刪除7天前的備份,也就是說只保留最近7天的備份,這樣也夠了。
然後,時間過去了許久,我發覺我的賬單常常會多出一點點費用來,一開始是幾分,後來幾角,再到最近幾元,由於金額太少,一開始我也沒在意,我以為是之前我使用了外網訪問所產生的費用,後來想想我貌似一直沒用過外網訪問啊,於是仔細看了賬單明細,發現其中乙個計費項是「低頻訪問(本地冗餘)/歸檔儲存不足規定時長容量」。我仔細看了我建立的bucket(可認為是oss的儲存區域),它確實是「低頻訪問(本地冗餘)」,當初我建立bucket的時候就是想用來做備份的,不需要高頻訪問,低頻更加適合,沒想到卻因此多了額外的費用。研究下來,它的細則是:如果放在低頻訪問bucket中的檔案不足30天就被刪除、修改或覆蓋的話,那麼就要補上費用,按30天的來算。呃……我是為了節省點空間,反倒多花了錢,行,於是我把7天的備份儲存規則改為了31天。
一段時間後,一看賬單,咦?更加不得了,有乙個費用挺刺眼:「低頻訪問(本地冗餘)/歸檔儲存容量」,這就奇怪了,我之前買的1t的空間難道沒用嗎?而且還有個一直都有的費用條目:「ia/archive的資料取回」。我只好去諮詢阿里雲,得知是這樣的:我購買的「標準儲存包(中國大陸)」只能用來抵扣「標準」的bucket,不能用來抵扣「低頻訪問」的bucket,我這才意識到,我之前買的很划算的東西至今原來是一直沒用過!我建立的低頻儲存的bucket一直都不是免費的,所幸的是我之前儲存的東西不多,產生的費用也不算多。而「ia/archive的資料取回」的費用則被稱作「無法避免」的。
我再次開啟oss的**明細頁面:
仔細琢磨了一番之後,才知道最終的真相:
1,我需要把「低頻訪問」bucket刪掉,建立「標準」bucket,否則我購買的標準儲存包沒用
2,我購買的「資源包」只是儲存包,不包含流量,所以要外網訪問的話就會產生流量,如需較為划算的外網訪問,還要購買流量包,但目前不需要,另外內網流量是免費的
3,「ia/archive的資料取回」是算在「資料處理費用」裡的,並非之前我所認為的內網流量(免費),這個是有點坑了,對於「標準」bucket,沒這個費用,但對於「低頻訪問」bucket,這個費用是0.0325元/g,真是不該建立低頻訪問bucket,所以儘管我是內網訪問,但還是產生了這個費用
4,另外有乙個「請求費用」,0.01元/萬次,這個是無法抵扣的,不管什麼型別的bucket。所幸的是這個費用對我們來說很少很少
oss的費用規則很多,我這裡還沒提到地區的差異,誰要使用阿里雲這項服務的話得仔細讀懂這些規則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費用。
畢業一年多總結
今天剛好是我生日,總感覺要寫的什麼東西紀念一下。2015年6月26日福建師範大學畢業,27號就離開學校,跟著乙個360的同學來的北京。當初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選擇北漂。總感覺福州太過於無聊,四年時間感覺浪費掉。初到北京,面臨的是找工作問題。找了一天,感覺畢業生沒有什麼資本,就選擇一家事業單位先工作的...
畢業後一年多之跳槽篇
個人簡介 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 性別 男 目前工作行業 金融 目前工作職責 資料分析 主要是資料錄入以及相對應的資料校驗 跳槽原因 工資低且漲幅小,崗位發展前景窄 我的背景 1.我過去一年多的資料分析經驗並不是資料的分析處理,因此在投遞資料分析的崗位時並不一定有競爭優勢,很少獲得面試機會。個人興趣也...
分享我一年多的站長經歷(一)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很放鬆,因為之前很多文章都是關於心得體會,新手教程,實用技術之類的,而這篇文章就是曬曬我的怎麼接觸網際網路後來做站長的一些個人經歷,算是在閒暇之餘能讓站長讀寫不需要腦力思考的東西。我是07年接觸網際網路,也是07年底有自己的第一台電腦,那個時候想法很簡單 用自己的電腦編寫出超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