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盧恩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大學》講「大學之道」,論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樣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修身」為「修齊治平」之始。《大學》特別強調修身:「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內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眾,還是屬於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乙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絡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怎樣修身?《大學》給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要求「即物窮理」,在具體行為中增長見識;「致知」是在實際行動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誠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礎上誠實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種「未安」的情緒,保持心靈的寧靜。修「身」落腳於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養,整齊家族家庭,實行仁政德治,最終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視為對「大學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也是自堯舜以來古聖先賢智慧型的凝練與總結。因此它才能夠在歷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無數的志士仁人都胸懷天下,心繫蒼生,他們有崇高的價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歷史上,不少人把《大學》看成中國的「聖經」,顯示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學教人「**」,具備人的社會性內涵;更教人成為「君子」,成為社會管理人才。「君子」一詞本義是為政者和貴族男子的統稱,引申義則是道德上的高尚。孔子說「君子之德風」,既然責任大,就該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大學之道」強調人的全面成長,培養「大人」「君子」。
解讀修身齊家平天下
修身齊家平天下,僅僅是解讀這句話而已,人都是為了感性的活著,修身是為了少點煩惱,齊家也是如此,平天下為何不是如此呢?如果乙個穿著幾斤大鐵鍊的大富翁走在貧瘠的樂色堆之間,他有何快樂可言?說到底最後一條是為了營造乙個富足而且制度完善的生存環境 本質都是為了讓自己少點煩惱 人都是感性的活著,但做著理性的事...
《大學》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看了大學的這段話,覺得說的很好。想幹大事?先把自己的人做好!先把自己的家庭關係處理好!這些事不處理好,就盲目追求夢想,是本末倒置,通常不會有好下場。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給我的啟示就是 不要用追求夢想 忙工作 工作太累 沒時間什麼的當藉口,而忽視了對自身的磨練以及對家人的關心。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
實踐解讀丨Python 物件導向三大特徵之多型
摘要 多型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多種形態,在我們python的物件導向裡就是不同的物件在接收相同方法或者函式時會產生不同的行為,也就是說,每個物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響應共同的函式,不同的方式實現不同的結果。多型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多種形態,比如人有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等等,這就是一類事物的不同形態,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