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裡面硬碟根據硬碟介面的不同來命名:
ide hd(a-d)
sata/scsi/u盤 sd(a-z)
一塊磁碟預設可被分為四個分割槽,這四個分割槽分別為主分割槽或者擴充套件分割槽,在擴充套件分割槽上可建立邏輯分割槽。
fdisk -l 檢視分割槽列表
fdisk /dev/sda對某一塊磁碟進行分割槽
partprobe 將分割槽資訊載入到核心
mkfs.ext4 /dev/sda5 新增檔案系統,即格式化磁碟
fdisk -l 檢視分割槽列表
臨時掛載:mount 分割槽檔名 掛載點目錄
mount 檢視所有掛載的資訊
永久掛載:通過blkid命令檢視分割槽的uuid
vim /etc/fstab
uuid 掛載點目錄 檔案系統格式 defaults 備份(0表示不備份) 檢查(0表示不檢查)
mount -a 更新掛載資訊或者reboot
解除安裝:umount 分割槽檔名 或 umount 掛載點目錄
檢視掛載磁碟掛載資訊:df -h
新建分割槽擴充套件交換空間:
將分割槽型別修改為82
格式化:mkswap /dev/sda5
swapon /dev/sda5
swapon -s 檢視當前啟用的swap分割槽=cat /proc/swaps
寫入/etc/fstab/,實現開機掛載
/dev/sda5 swap swap defaults 0 0
swapoff /dev/sdb1 關閉swap
檔案系統與目錄所佔磁碟的容量:df,du
df:列出檔案系統的磁碟空間占用情況;
du:顯示磁碟空間使用量(統計目錄或檔案所佔磁碟空間大小)。
兩者區別:
du,disk usage,是通過搜尋檔案來計算每個檔案的大小然後累加,du能看到的檔案只是一些當前存在的,沒有被刪除的。他計算的大小就是當前他認為存在的所有檔案大小的累加和。
df,disk free,通過檔案系統來快速獲取空間大小的資訊,當我們刪除乙個檔案的時候,這個檔案不是馬上就在檔案系統當中消失了,而是暫時消失了,當所有程式都不用時,才會根據os的規則釋放掉已經刪除的檔案, df記錄的是通過檔案系統獲取到的檔案的大小,他比du強的地方就是能夠看到已經刪除的檔案,而且計算大小的時候,把這一部分的空間也加上了,更精確了。
當檔案系統也確定刪除了該檔案後,這時候du與df就一致了。
df [-ahikhtm] [目錄或檔名]
-a:列出所有的檔案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proc等檔案系統
-k:以kb的容量顯示各檔案系統
-m:以mb的容量顯示各檔案系統
-h:以人們較易閱讀的gb、mb、kb等格式自行顯示
-h:以m=1000k替代m=1024k的進製方式
-t:連同該分割槽的檔案系統名稱也列出(例如ext3)
-i:不用硬碟容量,而以inode的數量來顯示
由於df主要讀取的資料幾乎都是針對整個檔案系統,因此讀取的範圍主要是在super block內的資訊,所以這個命令顯示結果的速度非常快速。
du [-ahskm] 檔案或目錄名稱
-a:列出所有的檔案與目錄容量,因為預設僅統計目錄下面的檔案量而已
-h:以人們較易讀的容量格式顯示
-s: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出每個個別的目錄占用容量,即檢視該目錄佔了多少容量
-s:不包括子目錄下的總計,與-s有點差別(等於du -s減去該目錄下面的目錄所佔容量大小)
-k:以kb列出容量顯示
-m:以mb列出容量顯示
du這個命令會直接到檔案系統內去查詢所有的檔案資料,在預設情況下,大小的輸出是以kb來設計的。
linux系統磁碟分割槽
磁碟知識理解 圖中的磁碟指具體的物理磁碟 主分割槽 每個系統最多只能有4個主分割槽 如果全是主分割槽,那麼就沒有擴充套件分割槽和邏輯分割槽 或者 3個主分割槽 乙個擴充套件分割槽,主分割槽的作用類似 windows的c 盤 windows 系統盤就是 c盤,把系統裝 d不識別 擴充套件分割槽 類似w...
系統磁碟分割槽
磁碟配置 作用 指定使用者能寫入指定裝置得最大額度 設定方法 mount dev sda1 pub o usrquota 掛載裝置並啟用配額引數 quotaon uv dev sda1 啟用配額 edquota u lee 是頂使用者lee配額 disk quotas for user lee ui...
linux系統磁碟 分割槽擴充套件
linux下磁碟 分割槽擴充套件 虛擬機器 1 首先必須在虛擬機器上新增乙個磁碟,保證可以有磁碟進行自己想要的操作 此部分必須要關閉虛擬機器,在虛擬機器設定中擴充套件磁碟,在設定時,也可以將擴充套件的磁碟在本機中指定自己的磁碟,雖說是虛擬的,但是建議不要超過自己本機磁碟的大小,以備後用 2 開啟虛擬...